摘 要: 回族口头传统是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口头传统的保护对于保存回族的文化基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和非遗保护的时代背景下,回...
摘要: 天子地是中国民间故事很常见的一个类型。借鉴文化记忆的理论,从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的正统论入手,尝试分析该故事类型作为一种神话化的历史,如何深刻地反映了民间社会...
摘要: 作为壮族主源之一的骆越族群,其文化不仅呈现于我们的历史书写中,还存在于骆越后裔壮族代代相承的诸如干栏房、蚂虫另节等族群文化象征中。骆越国古都遗址所在地的壮族...
摘要: 盘瓠神话既为多种历史文献所记载,又在瑶、苗、畲等民族民众中具有重大影响,故而一直很受学界关注。盘瓠神话中对盘瓠部族与高辛氏部族间长期的矛盾斗争避而不谈,反而...
摘要: 中国少数民族婚配型神话,可大体分为人兽婚与兄妹婚两大类型。若从其单一类型文本的表层叙事结构来看,其或起源于氏族外婚制,或起源于氏族内婚制;若从其单一类型文本...
摘要: 灾害公祭作为一种公共社会活动和仪式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可以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传统的关系。东方之星游轮翻沉事件发生后,政府采用民间俗信头七的时间举行公...
摘要: 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衍生出不同的文明形态,演化出不同的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承载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华文明在诸文明体系中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发展历程,形...
摘要: 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衍生出不同的文明形态,演化出不同的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承载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华文明在诸文明体系中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发展历程,形...
摘 要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中文译名共同使用了保护一词,许多学者误以为这两种保护是同一性质,实际上其英语表述及内涵均有本质区别。前...
主持人:路斐斐 对话人:萧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高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 侯仰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 张勃(中国民俗学会副...
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时间生活传统,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段落标志,在节日之上,人们赋予其丰富的文化意义。节日表达着中国人的情感与信仰,与中国人的精神联...
摘 要: 《布洛陀》神话在壮族地区广泛流传。《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采录的《布洛陀》文本在人文始祖塑造模式方面,具有丰富的神话母题构成,同时在母题链接的时间维度、...
摘 要: 谚语作为口头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经过千年的口传心授,以口传性、活态性、俚俗性、精炼性为四大表征。谚语是一部集传统文化、科技文化、民族文化等于一身的百科...
摘要: 秦腔是中国西北最古老剧种之一,流行于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等地。秦腔发源及流行地域,大多是民族杂居区,因此,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周边诸族文化影响较大。所...
摘 要: 以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代表,民俗传统上世纪后半叶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了文化遗产化的历程。在探索民俗保护到公约形成的历史过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
实践证明,多民族国家的建构和稳定要靠物质因素,离不开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制度建设,但也要靠精神因素,离不开文化建设和情感建设。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
随着两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同推开放置在主展馆外的竹编装置艺术作品的大门,9月1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拉开帷...
摘要 :民间信仰是长期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人们对民间信仰的认知却有不同时代的变化。民间信仰可以定性为一种宗教形态,它既有历史的演变,亦有内在的结构。民间信仰与其他的...
一、台湾“原住民”的认定与被认定 1603年明朝陈第《东番记》中,将台湾原住民称为东番;当时在台湾殖民的荷兰政府,则依先前在马来西亚殖民的经验,称台湾原住民为Indias或Blac...
内容提要:史诗凝聚着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形象,代表着这个民族在特定时代对自身命运和生活环境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刻,呼唤着中国当代文学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