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格萨尔史诗的传承除了口传系统,还有书面文本系统。口传系统是在时间之流中生生不息的活态系统,借声音传播,此一时彼一时,是人们无法同时踏进的一条河流,体现了民间...
摘 要: 九隆神话是中国西南著名神话之一。在元代和明代云南地方史料中,九隆神话有不同的记载。本文根据相关材料对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内容及象征意义作了考辨。 关 键...
摘要: 流行于中越边境的壮族霜降节是壮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节日庆典活动,同时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在边疆民族地区被广泛接受共享的典型表现。壮族霜降节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不是孤立的一件事,它会与方方面面发生联系。而如何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物、典籍保护的关系,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保护...
摘要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传承的主体。非遗传承人因为文化身份及个体差异而呈现不同的流动模式。代表性传承人的流动形式和方向比较多...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展开的。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变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面临遭受冲击、加速消失的现实威胁,也面临承上启下、继...
摘要: 在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运动如火如荼。人类学家在田野中司空见惯的各种仪式以及生活实践被冠以非遗之名,正在成为地方精英和政府创造业绩的有...
摘要: 根据湖南茶陵的田野调查,本文考察了烧香、敬拜以及灵验所表达的人与祖先/神交往互动的方式,探讨了民间信仰实践体现出的人神关系及其建构方式。本文指出民间信仰实践...
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和传承就成为全国上下普遍关注的热...
摘要: 西汉中期至东汉初期,中国古代历法制度中的纪日方法从干支纪日转变为序数纪日,东汉中末期四大重数节日出现,也说明了九月九日真正的产生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九月九日...
摘 要: 通过对山西运城盐池神话进行文献梳理与实地调查,总结与归纳了盐池神话中所凸显的部落之争、地域神冲突及与盐资源有关的生产生活智慧。神话叙事的言说与池神信仰的实...
摘 要: 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的大将军,他英勇善战,带领将士击退匈奴,维护了汉朝的国家稳定,因其卓越的功勋被世代人称颂。霍去病祖籍山西临汾高堆,平阳民众对英雄人物的历史...
宗族的移居传说和宗族的祖先传说构成宗族的历史传说,是关于宗族早期世系历史的主要叙事内容。所谓汉人宗族的移居传说,是指宗族祖先在几个世纪以前所进行的地理迁移,由于没...
摘要: 拉祜族的敬老之礼是一种源于传统并保持至今的文化事项,在春节期间通过向老人长者行洗手之礼的方式进行集体性、仪式性呈现。拉祜族敬老之礼之所以能长期且鲜活地存在于...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仍焕发着光辉。尽管有学者感言,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在历史源流、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社会结构、政治理念、生活方...
摘 要: 安德烈约勒斯在其成名作《简单的形式》一书中对圣徒传说、传说、神话、谜语、格言、案例、回忆录、童话和笑话这些前文学的简单形式做出形态分类和动态研究,深刻揭示...
摘 要: 史诗《高皇歌》广泛流传于浙南畲乡,它的演述需要一定的场域作依托,而这种演述场域则是一种文化空间。在浙南畲族聚居区,《高皇歌》一般在两种较为重要的文化空间中...
摘 要: 人类文明一直与江河同行。青藏高原是举世闻名的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因而有三江源之称,又被誉为中华水塔。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民族因此而有了一套以水...
摘要: 民族旅游以民族文化为依托,民族旅游业因此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多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有多种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同时也担负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传承责任,要使多种...
摘 要: 传统庙会承载着地域文化和民众的集体记忆,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山西襄汾龙澍峪庙会(华佗庙会)因当地的华佗信仰而产生,早从明代起就有记载,一直传承到现在。基于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