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张锦鹏:从生存需求到族群团结和国家认同:拉祜族敬老仪式的文化表达

http://www.newdu.com 2018-10-16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张锦鹏 参加讨论

    摘要:拉祜族的敬老之礼是一种源于传统并保持至今的文化事项,在春节期间通过向老人长者行洗手之礼的方式进行集体性、仪式性呈现。拉祜族敬老之礼之所以能长期且鲜活地存在于拉祜族文化传统之中,是因为它的文化表达具有很强时代转化性。在拉祜族迁徙历史中,老人生存经验具有维持族群生存的重大意义,敬老之礼因此产生。随着拉祜族社会发展,敬老之礼在宗教因素影响下成为凝聚族群和整合族群的重要力量, “敬老”向“敬尊”扩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使拉祜村寨传统卡些(头人)制度向村委会制度转型,当今卡些(即“村干部”)被赋予了国家代理人角色。特别是近年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多项扶持政策,拉祜族群众利益获得感不断增强,更加增强了拉祜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感。在春节期间通过向“村干部”“领导”们拜年行敬老之礼,其文化表达实质是仪式性呈现国家认同的社会心理。
    关键词:敬老之礼 族群生存 族群整合 利益获得 国家认同
    作者简介:张锦鹏,女,汉族,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从社会意义上来看,尊老敬老作为一种道德伦理观,体现了人类对自己生命的敬重,以及对自身命运的终极关怀。若从文化演进路径来审视,敬老文化则是原始社会“卡里斯玛”崇拜的后续,在知识主要靠经验层积的社会里,年龄决定经验厚度,经验性知识优势使老年人自动获得权威和人格魅力。但是,在知识传播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向老人学习的前喻文化正被向年轻人学习的后喻文化所取代,尊老敬老的社会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根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尊老敬老也转化为个体自我完善的美德愿景和社会倡导的良习公德,缺乏社会需求和外力内化的尊老敬老这一传统文化渐趋淡化。当社会弥漫着道德失范的社会担忧之时,在中国西南边疆拉祜族村寨,却看到一股逆时代之流的敬老之礼在每年拉祜新年扩塔节中仪式化地呈现,并且在愈来愈推向隆重的仪式程式嬗变中呈现出意义强化的特点。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表达,值得关注。
    拉祜族的敬老之礼是一种源于传统保持至今的文化事项,如何理解拉祜族的敬老之礼?有关拉祜族的研究多将其作为节日中的一个文化事项来叙述[1],也有的学者将其作为拉祜族伦理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分析[2],还有学者的研究将拉祜族从敬老拜年仪式演化而来政府团拜仪式,与国家认同建构联系起来分析其对发展和谐民族关系的意义。[3]其他一些研究少数民族尊老敬老问题的研究,或将其纳入少数民族伦理道德体系之中加以研究,认为这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或强调它的社会功能,认为少数民族尊老敬老伦理观渗透于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节庆和人生礼仪习俗、宗教信仰、村规民约之中,成为个人的行为规范和社会控制准则。[5]还有学者运用互惠理论来解释,认为一些少数民族利用敬老习俗来实践父母与子女的互惠关系。[6]
    拉祜族尊老敬老之礼,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给予老人以特殊地位[7],更是以新年拜年的方式仪式性集体展示。本文认为,拉祜族的“敬老”之礼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它超越了普遍意义上的伦理道德的社会规范,它随着族群的发展从保障族群生存向促进族群团结演化,在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它又被赋予了国家认同的象征意义。
    本研究所选取的田野点是云南省澜沧县东回乡班利村。该村因其主要是拉祜族聚居且人口规模较大被称为“拉祜第一村”。该村是一个基督教社区,几乎全村的拉祜族都信仰基督教。目前该村除了基督教堂之外,还建有一个基督教培训中心。虽然基督教影响无处不在,班利村仍然是一个拉祜族传统民族文化保存较好的社区,是拉祜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世史诗“牡帕密帕”的传承基地,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摆舞”的传承基地,被称为“摆舞之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