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总之,“敬老”之礼是拉祜族传统之礼,是鲜活地传承至今并不断被强化的文化仪式,它通过年轻人在春节期间为老人行洗手之礼进行集体性、仪式性表达。这些仪式之所以长期存在于拉祜族文化传统之中,是因为在不同的族群发展时期,它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传统社会,由于老人是知识和经验拥有者,是历史文化的持有者,在艰难困苦的迁徙生活中,敬老意味着获得生存知识,保护个体和维护族群繁衍,因此,敬老之礼是生存需要而产生的文化。为了进行族群整合、凝聚群体力量、增强族群认同,在从原始宗教转向佛教、基督教信仰过程中,在制度性宗教的影响下“敬老”之礼向“敬尊”之礼延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家化进程中,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地方基层组织制度体系,拉祜族村寨传统卡些制度向农村合作社、农村人民公社、村民委员会制度体系转化,在这些制度转型中,卡些作为国家代理人的角色不断被强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国家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广大拉祜族群众利益获得感不断增强,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国家认同心理。给予“村干部”和各级“领导”以敬老之礼,正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的族群凝聚和国家认同的集体性仪式化表达。也正因为这一仪式的文化表达指向是抽象意义的“国家”而非具有个人色彩的“卡些”,因此,尽管村民们即便对某位“村干部”或“领导”颇有微词,也并不影响他们怀着真诚之心态参与拜年活动并对其行敬老之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