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张锦鹏:从生存需求到族群团结和国家认同:拉祜族敬老仪式的文化表达(7)

http://www.newdu.com 2018-10-16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张锦鹏 参加讨论

    但是,现代化进程中,拉祜族村寨的卡些也逐渐由年长者让位于年轻人,村长、村支书通常是二十多岁或刚入而立之年的青年人担当,新型卡些与传统卡些已经在产生程序和影响力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敬尊仪式仍然存续。它存续的原因是什么呢?正如我们前面提到,战争、失败、迁徙是拉祜族最为深刻悲壮的历史记忆,在迁徙流离中,头人的带领、群体的团结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即便有优秀的部落首领的带领,分散的、小规模的部落也许能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求得生存,却不能在族群纷争、大民族压迫小民族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他们需要借助一种外部力量来整合族群,凝聚族群。拉祜族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不能提供这样的社会功能,直到清朝中期,大乘佛教的传入,拉祜族获得了进行社会动员的力量,于是佛教在拉祜族地区迅速传播,拉祜族地区建立了四大佛教基地、五个佛教活动中心,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组织形式,将原来分散的、松散的拉祜族部落联合起来,形成了有凝聚力的族群力量。清朝末期,因反抗清政府的统治,拉祜族遭到了清政府的围剿清洗,政教合一组织瓦解,失去族群整合力量的拉祜族也成为散兵游勇四处迁徙,流落到缅甸等地。二十世纪初期,迁徙到缅甸的拉祜族首先接受了来自西方的基督教,拉祜族基督教化运动以缅甸景栋为中心,向中国境内扩散,形成了拉祜族的第二次宗改活动,宗教再次成为凝聚拉祜族的精神力量。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期,拉祜族的宗教组织在国民党残余势力挟裹下逃往境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型乡村基层政治制度的建立,用集体化制度成功改造了传统村寨卡些制度,国家制度植入村寨卡些的社区管理之中。文化大革命期间基督教的取缔,进一步强化了卡些作为国家代理人的身份符号。20世纪80年代恢复拉祜族地区基督教信仰之后,宗教精英重新崭露头角,但是他们的社会影响与具有国家代理人特征的新型“卡些”相比,在社区影响力方面已大大弱化了。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各种旨在促进农村发展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项目通过县、乡、村逐级向村寨社区传递并赋予了“村干部”资源分配的部分权力,利益获得使拉祜族的国家认同得到强化,国家认同下的族群团结信念深入人心。这样的信念,从班利村村委会与基督教会之间的良好互动、配合关系上体现得十分清晰。[15]
    由此可见,在现代民族国家制度建构下,中国拉祜族聚居区传统卡些已经向地方基层政府代理人身份转变,并被广大民众认同为引导族群团结和族群发展的领导者,由群众海选产生的“村干部”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国家代理人,成为代表国家的象征符号,“敬尊”也因此成为广大拉祜族群众对代表国家的“村干部”和县政府领导们的合情合理的情感传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