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敬老”到“敬尊”:族群团结的需要,国家认同的表达 从前面拉祜族拜年活动的叙述来看,可分为以家庭为中心的敬老仪式,以“村干部”和“县领导”为中心的敬尊仪式,和以宗教为组织的敬老及互敬仪式三种类型。从拉祜族敬老仪式呈现次序来看,首先从家庭的父母做起,然后是家族中长辈,然后是村寨中的长者。因此,从操作层面上而言,敬老之礼首先是对家庭秩序的规范,在家庭中树立对父母长辈的尊重,才会在社会中形成普遍意义的对长辈尊重,与“老吾老及人之老”有一致的内涵。不同的是,在我们所看到的拉祜族敬老仪式,还延展向了另一个层面,那就是“敬尊”:拉祜族村民对“村干部”、以及对作为“人民公仆”的县委县政府行政官员,均采用如敬老仪式同出一辙的仪式,或更为盛大热烈的场面,来表达对这些“干部”们的尊敬。 这种方式与国家的政策有些相背离,无论是父母官县领导们,还是有职无官的“村干部”们,他们都是本着为人民服务的职责义务,是广大群众的公仆,应该是他们向村民拜年才对,而不是村民们单向度地给“村干部”洗手,或者抬着粑粑、扛着猪头浩浩荡荡到县政府给“领导”们拜年。当我们向澜沧县有关部门人员提出群众向领导拜年不符合党的组织纪律之时,他们却轻描淡写地回答:“这是我们拉祜族的传统”。这一文化现象与现行党的组织纪律相背离,但它却合理地存在着。那么这种从敬老向敬尊延伸的礼仪,是仅仅作为传统而存在和传承,还是有其他更深层的原因? 在早期氏族公社时期,大家庭组织是当时拉祜族最主要的社会组织。进入私有制社会以后,拉祜族社会组织也从母系氏族向“卡些”制转化。“卡”即村寨,是由共同血缘或同一地域的群体组成。村寨或部落的领导者称为“卡些”,“卡些”是“头人”的称呼,负责管理整个部落的社会事务。此外部落内部还有三个重要的人物,负责祭祀的“阿朵阿嘎”、铁匠“章力”、为人占卜看挂的“摩八”。以上四个职位的人员共同负责组织、管理整个部落的公共事务。一般是每年过年全村聚餐的时候,全体村民民主选举推选出来下年度这四个职位的负责人。这种“卡些卡列”组织构架,在拉祜族村寨存续了很长历史时期,直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因清朝土司制度、民国乡保甲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乡村基层组织制度(合作社、农村人民公社、村民委员会)的多次改造,这一组织构架才逐步被取而代之,但是它的文化遗存仍然影响着拉祜族村寨。[14] 在传统卡些制度下,一年一度原始民主选举制度,在避免权力固化而衍生的身份等级的同时,自然产生了 “卡里斯玛”型人物的人格魅力。他们是村寨里最好的猎人、最勇敢的射手、最有影响力的组织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成为最有经验和最有发言权的长者。其他的三个职位的人(“阿朵阿嘎”、铁匠“章力”、“摩八”)都是专业技术人员,通晓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掌握某一方面的技能,是村寨的知识精英,他们的特长需要长期积累和个性化领悟力,因此,在多数情况下,能担任这些职位的人也是年纪较长的人。因此,村寨领袖的角色和村寨长者、老人的角色是重合的,敬老与敬尊具有同一性。对自己父母的尊重推及村寨领袖而产生了由敬老向敬尊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