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与生存需求关联的“敬老”之礼 为什么拉祜族传统文化中“敬老”不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且还以十分庄重的集体仪式来呈现?这与拉祜族的个体生存和族群命运息息相关。拉祜族源于青藏高原青海河湟一带的氐羌民族,《后汉书》载:“自爰剑后,子孙支分凡百五十种。其九种在赐支河首以西,及在蜀、汉徼北……其五十二种衰少,不能自立,分散为附落,或绝灭无后,或引而远去。”[13]拉祜族先民就是南迁的一个部落。根据拉祜族的史诗记述以及相关历史文献印证,拉祜族从河湟地区南迁,在四川北部地区居住过一段历史时期后,因族群战争向南迁徙进入云南大理巍山一带,后又因族群战争继续向南迁徙,主要聚居在云南澜沧江流域南部地区和哀牢山以西部分地区。清朝末年拉祜族因受清政府的围剿,再次被迫向今滇西南边境地区并向东南亚一带南迁,从而形成了拉祜族跨境而居的空间分布格局。历史上拉祜族的四次族群大迁徙都与外族战争有关,战争使族群人口大量减少,族群生存几度面临着灭绝。但拉祜族顽强地生存下来了,生存的法则是迁徙。《牡帕密帕》载:厄莎赐给拉祜族头人一个神箭匣子和一张弩,神箭匣子里有三支箭,一支是金箭、一支是银箭、一支是铜箭。告诉他们,在族群生死攸关的时候,只要把神箭搭到弩上,射向远方,神箭落下的地方,就是拉祜族安居乐业的地方。因这些神箭飞向了南方,于是拉祜族一路寻找神箭向南迁徙。 漫长迁徙之路之艰辛,拉祜族先民没有留下更多信息。但是从青藏高原到云贵高原到中南半岛,到处都是深林密布、野兽出没、以及蛮瘴之地,其艰辛可想而知。在这种艰难困苦之中,生存经验尤为宝贵,而生存的经验是需要靠时间积累,年长者自然是积累更多生存经验的智者,在迁徙中他们的经验可以说是族群生存的保障。因此,尊重老人,倾听和学习他们的经验,是年轻人必修的功课,是他们生存之道。笔者曾经在泰国清莱省一个拉祜族村寨(他们经历过从中国到缅甸、从缅甸到泰国的迁徙)做过田野调查,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拉祜族的生育率很高,但是死亡率也很高,一个家庭会生七八个孩子,但是能够成活长大的只有两三个,大多数死亡发生在2岁以前,12到-16岁期间也是死亡高发期。前者与营养、照看有关,后者与缺乏丛林生存经验有关。在热带丛林里,毒蛇猛兽袭击和疟疾等病发生都与丛林生存经验密切相关。在调查期间了解到的近十年该村年轻人意外死亡原因也是上述二类,可见,老年人的生存经验就是个人生存法宝,也是迁徙之中族群维持的基础。 老人和长者还是知识的持有者和传播者。拉祜族没有文字,文化的传承靠的是世世代代口耳相传。在拉祜族的婚礼、葬礼等人生礼仪上,在拉祜族的节庆活动中,在拉祜人家的火塘边,老人们多通过吟唱史诗、叙述故事等方式,将拉祜族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如在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中,老人们用悠长的吟唱,借厄莎的教导告诉年轻人:如何利用火,如何耕种庄稼,如何酿造美酒,如何寻找铁矿……这些都是生产知识,是拉祜族进行社会再生产的专业知识。老人们用动人的故事,借各种动物寓言,指导年轻人:如何辨识善恶,如何处理家庭关系……这些知识逻辑,如果没有老人们一代又一代地口口相传和言传身教,就没有保持至今的拉祜族民族文化。尊重长者,既是族群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也是对自己文化的最大尊重。 因此,拉祜族的“敬老”之礼,已经超越了家庭伦理道德的内涵,是为了实现一个民族生存繁衍这一关攸族群命运之需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