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间文艺整理与新文艺创制工作的关系问题长期是现代文学与文艺研究中的热点。1930年代《定县秧歌选》的搜集整理工作,被视为中国民俗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并因其旧文艺身...
摘要 :以秧歌为代表的民间小戏,既是为统治上层不屑和压制的对象,也是在森严的伦理等级制度中更具有空隙的所在,此种情形下它与底边女性群体特殊的密切关系值得注意。乡村女...
摘要 :基于近三十年的追踪式田野调查中获取的信息,通过对中国北方一个村落里代际亲密关系的发展历程、孝顺观念的再定义和下行式家庭主义的兴起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梳理可以发...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知识精英希冀社会变革,强兵卫国、改进文化都成为当务之急,从洋务派到改良派都积极为此努力,他们的努力目标就是西方所建构的文明...
摘要 :既有的中国民间故事价值研究具有着越过价值发生过程、直接呈现发生结果的局限,亦即停留在外在视角,概括、总结民间故事的价值功能类型层面。问题根源在于实践主体和认...
摘要 :本文主要利用四川冕宁白鹿营彝族文书、《冕宁档案》,揭示明清水田彝的国家化进程及其族群性的生成。万历后期,为抵抗叛乱,部分大凉山彝人被宁番卫招募到平坝充当营兵...
摘要 :社会转型带来的生活革命消解了传统民俗事象,民俗学正在遭遇着阐释危机。转向日常生活的实践民俗学,体现了民俗学者的学术自救与学科自觉。实践民俗学要求研究者通过民...
摘要 :近年来兴起的村落民俗志书写热潮,体现出我国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但在民众自发行动与政府合理施政之间,迫切需要搭建公共话语平台。当代学者应继承...
摘要 :在全球化的时代,学术交流已成为学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章以哈佛燕京学社与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学术史关联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具体研究机构、特定研究人员访学的经历,...
[摘 要] 四川冕宁菩萨渡周王邓三姓祖先故事的形成表明,作为屯堡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屯堡叙事,是一个历史结构的过程。从地方历史脉络尤其是村落生活语境当中的家族关系出发,有...
国家认同就是在他国存在的语境下,国民所构建出来的归属于自己国家的身份感。认同具有建构性,国家认同的建构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历史记忆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认...
一、日常生活角度的理解:节日日常化与日常节日化 搜索2015年中国节日状况可以发现,从年初到年尾,传统节日、政治节日和新兴节日交替上演。对于当代中国节日日常化、日常节日...
摘要 :日本自古便多发地震、海啸、火山喷发一类的自然灾害。特别是2011年的东日本大震灾之后,灾害研究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也逐渐受到了很大关注:...
摘要: 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教授德米特里尼古拉耶维奇沃斯克列辛斯基在1989年出版中国话本小说译文集《懒龙的把戏25篇16-17世纪中篇小说》,其中选译了冯梦龙《警世通言》、《醒世...
[摘要] 历代学者在讨论《山海经》及山海经图时,鲜有留意经中所提及的,与图像密切相关的艺术符号性表征色彩。在《山海经》文本中被广泛记述的色彩,因其状貌写形的功能,不仅...
摘 要: 妈祖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仰在历经千年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变迁,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北部湾地...
摘要: 研究中国诗歌(乃至文学)叙事传统的源头,必然要追溯到《诗经》。研读《诗经》原典和浏览古今学者疏解阐释《诗经》的著作,可以确认,《诗经》的许多篇章与周代历史有...
摘要 :民俗学的发生、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然而,对民俗学学科研究对象及研究范畴的考察却表明,现代技术这一民众日常生活的实然存在,一直被隔离于遗留物研究...
摘 要: 近年来关于实践的讨论,大大丰富并提高了民俗学的认识。这些讨论与近年来西方学术界的实践转向遥相呼应,但亦有很大不同:后者强调身体与行动,而前者则常关注主观启...
摘要 :民俗学的发生、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然而,对民俗学学科研究对象及研究范畴的考察却表明,现代技术这一民众日常生活的实然存在,一直被隔离于遗留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