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多元混融是白族民间文学最突出的特质,其具体表现为文类体裁丰富多样、文学文本互文印证、多种类型互融并存、多元观念交织共生等方面。此种多元混融性既与白族民间文学...
摘要 :谚语绝不是简单的公式化的表达,它本身是一种传统智慧,非常适合做争取民权的武器。作为一名虔诚的宗教信徒,道格拉斯在辩论、演讲和写作中常常依据圣经谚语为其论点增...
摘要: 在物质文化研究领域,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或强调物质文化的本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或强调物质文化背后的语法规则,或强调物质文化的传承各有自己的学科追求和研究旨趣...
摘要: 中国集体化时期,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人生仪礼尤其婚姻礼俗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冲击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迁。文章通过对1958至1983年中国乡村社会婚姻礼俗变迁...
摘要: 在晋西乡村的葬礼中有表演挽歌与祭文的习俗,挽歌是死者的女性亲属的仪式性恸哭,祭文是丧礼仪式的主持者(礼生)对死者直系亲属关于死者的回忆性叙事的一种诗歌化的唱诵...
摘要 :美国学者石听泉2002年出版了英文译著《中国奇物神话〈山海经〉中的精怪》,在为数不多的《山海经》英译本里有自己的特色,且比较系统、成熟,值得深入发掘。文章就石听...
[摘要] 中国台湾高山族谓之出草的猎首行为是曾广布于台湾本岛高山族各族群中的一种文化习俗,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仪式与禁忌并行、过程隆重而谨慎和动机明确而多样等。表面来看,...
摘要 :龙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多元融合的历史进程同步。龙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层面,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龙最初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伴生物,随着农业生产...
[摘要] 以壮族天琴文化为案例,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品牌的营造方略。研究发现,通过仪式化与戒律化传承、文化自觉与活化弘扬、知识化凝练提升、品牌化营造四个基本步骤...
摘要:从杨庆堃的制度宗教、扩散宗教,到弗里德曼的中国宗教体系等研究论著,皆说明宗教研究在中国总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至于宗教信仰在中国的问题可能更有争议。中国宗...
摘要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变迁吸引了不同国籍、不同学科领域学者的持续关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进入中国大陆地区开展实地研究,他们在丰富个案...
[摘 要] 21世纪初期,中日美三国民俗学界都不约而同地爆发了对于学科危机的深刻反思。日本方面,菅丰教授策划了一起他与福田亚细男之间的世纪论辩。论辩不仅对20世纪的日本民俗...
社会转型时期,在全球化语境下,民俗学本土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本土文化事象与生活实践为研究领域的民俗学,可以在讲好中国故事,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舞台上发出本土声音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边疆研究的积累与进步,许多学者不断呼吁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学科体系。近年来,又有不少学者提出构建一般意义上的“边疆学”。笔者认为,要成为...
摘要:特定食物的禁忌及其疾病观,被长期归因于特定文化的作用,或被解释为食物系统的限制。从粤北乳源瑶族来看,瑶人早先对狗、蛇的禁食,取决于犬祖、龙神信仰下的狗、蛇隐...
[摘要]在当前这个手工文化逐步复兴的后工业社会,本雅明的手工理论始终未能走进研究者的视野,是遗憾更是损失。实际上,在本雅明的诸多篇章和理论概念里,围绕手工文化具有多...
一、前言 中元节又称普渡,又称鬼节,是中国的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传统节庆。有关中元节的起源及其演化过程,学界一般认为,经历代王朝的提倡并与传统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对祖先...
摘要 :传统民间信仰依附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其公共性带有总体性和强制性色彩。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个人意志的公益性志愿参与逐步取代强制性结构因素,成为民间信仰公共...
摘要 :传统秧歌发展到今天,发生了包括现代舞台化在内的多种形式转换,与本土民俗文化形成了一定的疏离。这一脱俗求艺的过程,大致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
摘要 :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民俗生活是民间音乐产生的基础与发生的场景,民间音乐则是对民俗生活自身的艺术观照。民间音乐之所以蕴具较为强劲的艺术生命力,与其特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