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一个互联网支撑起来的新时代里,人类学遭遇了一种视频直播的民族志书写,它是一种信息传输由微信而及快手的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新发展。这种视频直播的民族志书写,是基...
摘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重申报转为重保护阶段的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面临着信息传播的全媒体转向和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这样的传媒生态。要在传统和现代、世俗与神圣、地方性...
摘要: 在近现代以来的政治和文化话语中,乡村常被视为现代性的他者,是被动的、有待自上而下的努力去拯救的地方,其自身的主体性以及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一般简称为非遗)在内...
一、问题的提出 生态人类学/环境人类学中有一种重要的研究取向——政治生态学(political ecology),自1957年首次提出来之后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响应。目前已经成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中...
族类称谓是族类、族体、民族的外在符号,是民族交往的产物,也是民族关系的直接体现。称谓的类型、制作及不同时期的演变,构成民族研究的基础问题之一。本文尝试对自称、他称...
摘要: 跳岭头与吃岭头是构成岭头节文化的重要仪式表达形式,是岭头节活动相辅相成的两部分。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跳岭头与吃岭头呈现出既跳岭头又吃岭头、只吃岭头不跳岭头两...
摘要: 民间艺术具有天然的变异性。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原本具有极强实用性的民间艺术在外在环境下变成了审美的对象和文化的符号,其功能与价值逐渐更新,朝向专业艺术发展,...
摘要: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当前的媒介传播格局呈现高度的城市中心主义,这使得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日益艰难。而快手则是少有的在二线城市以下乃至乡村拥有主体用户的现象级...
【摘要】民俗学对灾害记忆空间、口头传承、仪式行为等的调查与总结,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今后的研究需要对应民俗学的学术转向,即从传承事象研究转向生活世界中的经验...
【摘要】关于诞会传统在地方社会如何延续,需在长时段历史进程中思考影响诞会传承的核心因素。自明清以来,广东波罗诞主要民俗活动舁神巡游和赛会,皆具有较为清晰的游神边界...
摘要: 以节日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对满庙泰山行宫庙会的个案考察分析,发现当代民间碧霞元君信仰在信仰功用、信仰途径、信仰内容、信仰表达等方面通过自身的重构与迎合,保持了...
摘要: 耕读传家是客家人最重要的生存哲学,它与客家传统乡村社会的时间秩序、社会结构的关系密切。随着时代变迁,客家人的生计模式发生改变,耕读传家已经不一定跟现代客家人...
摘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民俗学的整体转向,学界对民俗的理解由民俗诸物的事象转为民俗实践的事件。因为事件是可以建构语境的行为,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等人言即是行的立场...
摘要: 赞土地,俗称赞好话赞阳春打土地唱土地讲土地扮土地,其作为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在湖南各地特别是湘中地区广为流传,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赞土地在...
摘要:岭南文化语境深刻地影响了广东舞剧创作的文化想象。纵观广东舞剧创作的文化意蕴,大致可分为:一是区域的古代历史文化;二是区域的民俗风情文化;三是区域的反抗列强文...
摘要: 如何以史为鉴审视非遗传承主体的价值及其存续的文化社会基础,是优化改进当前及今后非遗保护所需面对的一个理论与实践问题。1949-1976年佛山醒狮传承的社会史显示,从佛山...
摘要: 手工艺是一种生态性的知识体系,手工艺社区的良性运行所依附的村落应具有共同体的性质。中国20世纪的社会和经济革命导致村落共同体大量解体。在作为村落共同体基础的传...
摘要: 周礼古宴是湘南B村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官方记述中显示它源于周朝三礼,民间则认为它是从村落开派起传承的,现在看到的村中经由官方组织安排的古宴现场表演则于近年才...
摘要:湘黔桂界邻地区历史上是国家边疆治理的重点区域,该区域以移民社会为主要特征。飞山公杨再思作为当地第一大姓杨姓家族的家神,通过民间英雄祖先模塑和国家推动两条路径...
口头程式理论是由米尔曼帕里和阿尔伯特洛德创立的,因此又称为帕里一洛德理论,是二十世纪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为数不多的民俗学理论之一。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语言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