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田野实践,从不同维度展现了民间文学类文化遗产的复杂样态,以往使用的传承人、语境、文本生产等被建构出来用以学术表述的概念,...
主编推介:本期新青年刘麟,女,广西河池人,现为广西师范大学人类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人类学。本文受Sidney Mintz的《甜与权力》启发,以糖为镜,审视糖当代文化意义的...
摘 要: 民俗学由以往关注理论和方法论的范式,转向价值论的探讨,更加关注的是人的现实生活世界,这反映出民俗学作为学科所面临的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性。因此,实践的民俗学正在成为...
作者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孔敬 近期,少数民族人口研究领域主要探讨了城市中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问题与解决路径等内容。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孔敬 近期,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主要探讨了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的困境与解决路径等内容。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李俊杰等在《精准扶贫...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孔敬 近期,在民族法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方面、民族地区法制建设与法治问题、少数民族习惯法等方面的探索。...
本文摘编于《国际移民问题全球治理的现状、困境与展望——以欧洲移民危机为例》(作者章雅荻,载于《国际关系研究》2017 年第 1 期)。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移民活动愈发强劲。据...
一、基于田野个案,分别对云南德钦茨中村丧葬仪式、凉山彝族丧葬文化变迁、四川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遗产活态流变、在穗非洲导购中介商社会网络、怒江傈僳族基督教信仰下传统文化...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年第1期的“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栏目本期刊发了6篇论文,分别是《个体行为的制度分析:法人类学叙事结构化探析》(董向芸),《“离散”研究...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年第1期的“历史人类学”栏目本期刊发了6篇论文,分别是《神庙族群与区域社会:“黄土文明·介休范例”研究发凡》(郭小平),《习惯法、文...
从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起,到2017年10月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
民族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5期的民族研究栏目收录2篇论文:《再思族群:基于田野与阅读的启发》(刘琪)、《 “自我”与“他者”的区分和混融——以香格里拉的族群关系为...
从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起,到2017年10月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六期刊载有关人口研究的论文三篇,分别是《人口少子化与老龄化关系探究》(穆光宗,茆长宝)、《全面两孩”政策下育龄女性的生育行为与家庭幸福感——...
从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起,到2017年10月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
Witness Against Torture, Guantanamo and solidarity as resistance 见证酷刑(WAT)组织,关塔那摩监狱和用于反抗的团结 Abstract: The Guantanamo Bay detention camp is a quintessential structure of the US national security...
民族地区旅游越来越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逐渐成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增长点。有关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学术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给传统的民族研究领域增添了新意。《贵州民...
摘 要: 屯堡人礼俗活动的高度象征化、深度混融性以及内在超越性,使得日常生活本身成为神圣进行自我表证的一个路径。理解这种弥散于生活之中的神圣感,能让人类学的研究在经...
摘要:在中国西南民族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与社会形态的族群之间存在着一种分而未裂、融而不合的交互关系与共生状态。贵州黔中地区半边山河谷的跳花场活动正是这种多族交互共生...
主编推介:本期新青年王璞琇,女,山西大同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艺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本文从传递和仪式的传播观出发,分析了美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