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元年(1636)春,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建元伊始的清国,与朝鲜的关系一开始就处于临战状态,双方正常的使者往来和贸易已经停止,清太宗皇太极此时已经建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统治,他决心在向明朝发起进攻前先彻底解决来自朝鲜的后顾之忧。 清崇德元年(1636年)末,皇太极亲率数万大军入侵朝鲜,清军采用闪击战法,长驱直入,不到一个月时间,已经兵临汉城。朝鲜国王匆忙逃入南汉山城。清军围而不攻,立栅困之,又击溃朝鲜全罗、忠清等朝鲜援军。皇太极派英俄尔岱、马福塔为使者前往南汉山城,招降朝鲜仁祖国王。24岁的睿亲王多尔衮率领一支满蒙联军参战,“入长山口,克昌州。”又“进攻江华岛,克之,获朝鲜王妃及其二子。”江华失陷,朝鲜遂决定降清称臣。 也正是在这次行动中,多尔衮与朝鲜王廷有了第一次直接接触。朝鲜史籍称此时的多尔衮为“九王”:“虏将九王抄诸营兵号三万,车载三板船数十,进屯甲串津,连放红夷炮,水陆军劻勷不敢近。贼乘虚急渡……(朝鲜兵)望风而走……大君募勇士出击,不能敌,或死或带伤而归。俄而大兵围城,虏王遣人呼于城下曰:‘屠城易耳,顿兵不进者,诏命也。皇帝已许和,急遣官来听。’……(大君)行至阵门,虏王令译官道之人,致敬礼焉。日晚,大君与虏王联骑入城,留兵城外,分路东西,令彼我勿相杂糅,戢其军兵,无得杀戮。令诸阵许还被掳士女,请大君修简于行在,令宰臣驰启。……虏王还渡江,蒙兵作乱,焚掘杀掠殆尽无遗。”指挥江华之战的多尔衮“戢其军兵,无得杀戮”,又善护朝鲜王妃、王子,且“致敬礼”,表现出成熟的政治谋略。 在迫使朝鲜签订“丁丑约条”后,皇太极率先向北撤军,朝鲜世子、大君等其他质子则随多尔衮军行动。这使得多尔衮有机会直接结交朝鲜王室并展示他的个人魅力:“丙子,上往见九王于城山阵中。城山在城西十里地。……戊寅,九王撤兵还,以王世子及嫔宫、凤林大君及夫人西行。上幸昌陵西以送之,驻马于路旁,与九王相揖。九王曰:‘远来相送,实切感谢。’上曰:‘不教之儿,今将随往,愿大王指教之。’九王曰:‘世子年岁既加于俺,而观其处世,实非俺之所敢指教。况皇帝厚遇之,愿勿虑焉。’上曰:‘诸子生长于深宫,而今闻露宿累日,疾恙已作,幸于道路,使得寝处于房堗。’九王曰:‘谨奉教。万里之别,必费心虑,深恐国王之致伤也。世子虽往,亦必不久还来,幸勿过虑。师行甚忙,请辞焉。’世子、大君拜辞而行,上涕泣而送之曰:‘勉之哉,勿激怒,勿见轻。’世子伏而受教。”这是一个礼数周全的多尔衮。 江华之战速战速决使得清与朝鲜的战争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结束,从而使朝鲜人民免受更大的灾难。此时的多尔衮忠实执行着皇太极的朝鲜政策,而他本人在军事行动中对军队的诸多约束以及对朝鲜王室善加保护、以礼相待等举动都赢得了朝鲜王廷的好感和感激,所谓“有私恩于国王”,这形成他与朝鲜王廷之间建立良好私人关系的基础。 (二)、崇德年间的朝鲜事务 崇德初年,迫于武力征服的朝鲜并不甘心臣服于清,清朝的朝鲜政策建立在清朝强权政治基础上,也还没有学会使用传统的礼治统治方法,军事压力的诸多需要更让朝鲜总处于疑惧的境地,朝鲜“义理派”、“斥和派”还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双方关系的发展并不很顺利。 皇太极班师回军之时,命令“贝子硕托、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率每牛录甲士四人及三王下全军,赍红衣炮十六位,并朝鲜战船五十艘,往取明皮岛。”四月,“清将马夫达领舟师七十余艘袭破椴岛(即皮岛),都督沈世魁不屈而死,军兵死者万余人。”皮岛明军的消灭彻底解除了清军的后顾之忧。 在皮岛战役中,清人发现朝鲜“炮手精锐,椴岛之役,赖此成功”,朝鲜舟师也有极大的利用价值,恰可弥补清军水军的薄弱。不仅如此,朝鲜军队助攻还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可以籍此打击明朝:“非必用于战阵,盖欲助为声势,使闻于中国也。”因此,清廷不但要求朝鲜彻底断绝与明朝的传统政治关系,而且要求朝鲜出兵出粮以助攻,成为清的战略后方和军备基地,这成为清廷最初对朝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