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多尔衮为什么执意娶朝鲜国的公主?多尔衮几个老婆(9)

http://www.newdu.com 2017-08-26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二、摄政王多尔衮对朝鲜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极病故,31岁的亲王多尔衮手握重兵、拥有实权,为避免八旗的分裂,多尔衮拥立皇太极第9子福临继位,自己与济尔哈朗为联合辅政摄政王,实际上多尔衮一人把持了清国军政大权。而此时的清国面临着入主中原的历史时刻,在其后的几年里,在对朝鲜政策上,多尔衮秉承皇太极的朝鲜政策,继续使用英俄尔岱等人管理朝鲜事务。并在清人入关继承大统已成定局的情况下,逐步把朝鲜政策纳入到传统宗藩关系的轨道上来,归还质子、释放罪臣、减免岁贡、停止刷还女真人等政策,都是多尔衮继承和发展皇太极朝鲜政策的最重要步骤。

(一)、归还质子、释放罪臣

“丁丑约条”中规定:“(朝鲜国王)以长子并再令一子为质,诸大臣有子者以子,无子者以弟为质。”朝鲜国王在沈阳有两位质子,另有其他大臣质子9人。崇德五年(1640)朝鲜世子归省,清朝要求朝鲜将“元孙”与麟坪大君送沈阳“替换”,亦即必须同时保有两位朝鲜王子在沈阳作为质子。崇德三年(1638)年开始,朝鲜世子或大君还必须“从军”,随清帝前往前线。清帝狩猎时,朝鲜世子也要跟随其后。世子有自己的“沈馆”,每年正旦大朝,由朝鲜世子率领诸质子以及使团使臣行觐见礼;清方文书敕令经常直接交由“沈馆”,由其派专员送归本国。“沈馆”在初期清国与朝鲜各种事务交涉中发挥很大作用。

在皇太极的朝鲜政策中,朝鲜质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一方面他认为这是迫使朝鲜王廷就范的一个保证,另一方面,也许皇太极也真有“实在不行,就以朝鲜世子取代朝鲜国王”的想法。至少在朝鲜仁祖国王心里是隐藏着这样的恐惧的。

多尔衮执政伊始,安抚政策贯穿其中,对朝鲜国王如此,对朝鲜世子也是如此。于是安排了朝鲜世子的第二次归省,与上次朝鲜方面再三恳求不同,这一次是清方主动安排,却反而引起朝鲜国王、大臣的疑虑:“今闻九王年少刚愎,其意何可测也。前则待世子太薄,而今乃太厚云,予不能无疑焉。”此时,朝鲜国王对其世子的嫌隙已深,虽然最后对多尔衮此举的研讨结论是“不过欲市恩于我国也”,朝鲜国王自嘲说“虽闻好言,反生疑惑,伤弓之乌,例如是也。”朝鲜国王害怕清朝以世子取代自己,至于多尔衮是否有这样的想法,已不可考证,但执政之初的多尔衮与朝鲜世子关系密切却是事实。

顺治元年(1644)四月,朝鲜世子归省返回沈阳,旋即跟随多尔衮向山海关进军。五月,多尔衮进入北京城,李自成将“宫殿悉皆烧烬,唯武英殿岿然独存”。多尔衮进驻武英殿,令朝鲜世子驻于“武英殿前廊”,因“地窄人众”,世子“告于九王,得殿东一室,比前稍宽,且有床卓器仗矣。”可见多尔衮对朝鲜世子的重视。但清军入关后,战略形势的突变改变了朝鲜的战略地位,从这时候起,朝鲜由一个战略同盟者开始向传统意义上的藩属国转变。多尔衮需要朝鲜的归顺作为其统治政策的榜样来发挥作用,在这样的形势下,世子归国成为必然。

六月,朝鲜世子自北京回到沈阳,朝鲜方面“呈文以请世子东还”。九月,朝鲜世子、凤林大君及其他朝鲜质子随清帝“移都北京”。十一月初一,清朝“皇帝率诸王祭天坛告登极。还御皇极殿,受贺颁诏。”而朝鲜“世子、大君亦随参”。仅10天后,新封“叔父摄政王”多尔衮亲自召集朝鲜世子、凤林大君,宣布:“未得北京之前,两国不无疑阻。今则大事已定,彼此一以诚信相孚。且世子以东国储君,不可久居于此,今宜永还本国。”另外“三公六卿质子及李敬舆、崔鸣吉、金尚宪等,亦于世子之行,并皆率还。”只有“凤林大君则姑留与麟坪相替往来”。归还朝鲜诸质子的诏书这样写道:“今朕平定中原,诞登大位,恩及九州,海内欣戴,特颁诏旨,大赦天下。咨尔朝鲜,沾化已久,既列外藩,宜均大赉,特布宽恩,将世子遣归本国。从前罪犯,悉皆赦宥。其原本旨罪罢官员内李敬舆、李明汉、李景、闵圣徽四员,因世子乞恩求用,姑允所请,其余仍不许叙用。”清廷希望出送世子大君后,朝鲜“勿以出送之故移易其心,以基两国无疆之福。”并告戒:“年少台官自前好生异议,坏了国事,今后慎勿复踵前习。”归还质子、释放罪臣是多尔衮对朝鲜政策所采取的重大步骤,终结了两国战争状态的遗留产物,对于朝鲜方面调整心态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标志着清朝的朝鲜政策由军事压迫向传统礼治的实质性的转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