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2009.01-06)(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 参加讨论

    

六、著作内容简介1、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
    本书的重心是讨论秦汉时的官僚等级制度。作者把官阶研究的对象,定义为“官职的分等分类”和“官员的分等分类”两点;基于“品位─职位”视角,提出了“品位结构”概念,用以观察各种位阶的组合、搭配和链接样式;对品秩的构成要素、品位结构变迁的主要线索、官阶研究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建构性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本书对早期帝国品位结构的变迁,提出了一个“爵本位”──“爵─秩体制”──“官本位”的变迁模式,并从分等分类角度对之进行了系统论证。书中还利用新出史料,对秦汉官阶史的若干要点进行了考证,使一些前所不详的暧昧史实,如“宦皇帝者”问题、“比秩”问题等,得以浮出水面,并做出了富有新意的解释。
    2、罗新《中古北族名号研究》
    本书主要通过对中国中古时期北方诸民族的政治名号制度的分析,特别是对这些名号的结构、功能、性质与变迁的分析,来揭示中古北族政治发育及制度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由此为深入认识中古北族历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名号制度是在北族政治发育过程中,从政治领袖的称谓名号所发展出来的一整套既复杂又多变的政治制度,本书对这一名号制度进行功能和结构的分析,从而把北族的政治名号分解为官号与官称两个部分。名号演化的政治化与非政治化的双重过程,使起源意义上有着明确连续性的政治名号,开始向广义上的专名方向辐射。本书就是从这一新的分析框架出发,对中古北族的史料进行深入的发掘和整理。
    3、陈苏镇《恢宏与古朴: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物质文明》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对官僚政治在夏商周时代的萌发,秦汉时代的蓬勃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衰弊进行了追源溯流、一气贯通而且脉络清晰的叙述,对三省制、察举制的进步等萌芽于南北朝丽勃兴于隋唐的政治制度,也有极具洞见的见解。
    4.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文明》
    对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与集权官僚政治制度发展,进行了宏观阐述。
    5.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介绍了隋唐到明代前期长达九百余年的时问内农业、工商业、对外贸易、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描述了唐代的文治武功和郑和下西洋等壮举的历史背景,从“物质文明”的角度更加全面了解这一时代中国社会的辉煌。
    6.韩巍《黄土与青铜:先秦的物质文明》
    从远古至秦统一的中国物质文明发展史,在梳理数十年来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对农业定居与青铜工艺这两项具有标志性的文明特征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描绘。
    7.王小甫《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以隋唐至明中叶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为论题,重点对上承秦汉魏晋之迭次演进,下启宋元明清之完善发展的隋唐政治制度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涉及隋唐时代的政府组织、科举制度、田赋制度、军事制度等多方面内容。同时对由此演进而来的宋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也有简单介绍。
    七、学术研讨会、讲座综述1、“海峡两岸中国古代史教学研讨会”综述
    2009年3月28-29日,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发起和组织的“海峡两岸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多功能报告厅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学者分别来自内地14所高校和台湾4所高校,都是所在高校的中国古代史教学负责人或教学骨干,为了切实提高中国古代史教学水平,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教授们相聚一堂,共谋对策。本次会议采取分组报告和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把议题相对集中的报告分为一组,以便于议题的集中和深入探讨。会议上有一些北大历史系本科生参与,以及不少研究生甚至外地的教师闻讯赶来旁听,整个会议始终充溢着热烈的相互请益和讨论气氛。
    3月28日上午九点,会议正式开始,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的主持人阎步克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召集这次会议的缘起:内地和台湾的很多学者都感觉近20年各种学术研讨会应接不暇,但很少有关于中国古代史教学方面的,因此当邓小南教授提出这个创意和筹划后,很快得到了多位学者的响应。阎教授强调历史教学之美,在于各大学、各老师的参差多姿。我们研讨的目的不是统一认识,研讨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教学套路,而是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形成适合各学校和老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牛大勇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各位与会者的感谢和对此次会议的支持,并简要介绍了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教学的情况。
    整个会议共分五组,虽然各组主要关注议题不同,但会议进行中逐步形成一些集中讨论点。第一点是关于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目标的讨论。台湾清华大学张元教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通过“讲故事”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传统的亲切感,并使学生能从故事中得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从而感悟历史,神入历史。他认为善于继承传统的人,会成为优质的公民。阎步克教授提出既要使学生获得一种基本的史学研究训练,也要把前人积累的历史知识和认识以及自己的研究心得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社会、人生的态度产生有益的影响。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着点,所以对此的讨论贯穿了整个会议。虽然各个地方和学校的教学对象稍有差异,因而教学目标不尽相同,但与会者一致肯定的是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在展示历史魅力、传承永恒价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崭新公民观等方面的独特和重要作用。
    第二点是教学方法和技巧问题。这也是本次会议最精彩和讨论最多之处。邓小南教授介绍了她针对北京大学和台湾成功大学学生的不同特点而做的教学方法探索,“准专题”式讲授、组织讨论、学生汇报演出、问题与材料结合、课外辅导和谈心等经验介绍,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兴趣。张元教授特别强调要考虑学生在想什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兴趣等问题,并通过现场“讲故事”把讨论引向了高潮,使大家对其课堂魅力有了切身体验。阎步克教授通过具体例子展示了他教学中个性化的一面。北京大学韩茂莉教授和阎步克教授精美的ppt都赢得了学者们的赞叹。北京师范大学罗新慧教授以有趣的案例介绍了出土文献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特殊魅力,并介绍了该校利用参观考察、论文评奖等方式调动学生研究兴趣的努力。刘静贞教授将其教学思路设计娓娓道来,引人入胜。郑州大学安国楼教授介绍了教授《中国史学史》时通过让学生写自传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兴趣和强化知识的努力。南京大学邹劲风教授结合其教学实践,介绍了她在中国古代史对外教学中如何选择书籍和知识点,以吸引国外学生兴趣的经验。中山大学曹家齐教授以《宋史·职官志》为例,介绍了中山大学历史系引导本科生阅读史料的实践,这种方式和具体操作过程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和讨论。老师们的教学方法与实践各显特色,但特色背后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即“视教学为恋爱”的极大热诚和情感投入,以及“要对得起学生”的强烈责任感。
    

第三点是如何处理研究与教学的关系问题。阎步克教授指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受学生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都能在教学中渗透自己的研究,而高校历史系负有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责任,在教学中既要有知识的传授,更要有研究方法的启发。云南大学吴晓亮教授认为大学的教育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做到“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罗新慧教授介绍了她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问题做深入追踪和研究的案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