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点是教学中如何处理价值判断、民族情感和事实判断,以及如何体现中国古代史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的特有优势等问题。阎步克教授谈到由于高中教学框架的影响,刚入校的大学生多数把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混为一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在回应以“讲故事”为途径的教学方式是否含有价值选择时,张元教授强调他的价值选择既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道德说教,而是要让学生去感受历史文化。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结合他实际教学实践表达了他对“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人文”概念的理解,强调多民族的教学对象使他更加注重从多元视角看待中国历史,而非仅从汉族主体视角。吴晓亮教授和复旦大学张海英教授都从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惑出发,谈了自己处理民族情感和历史评价的方式。邓小南教授谈到历史教学应该渗透和传输人文精神,并且指出学者都会有其情感和立场,在涉及具体历史评价时,应该将其放回历史场景和过程中看待。 第五点是关于构建中国古代史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的问题。阎步克教授强调教学的规范化和个性化,规范化中就包括了对教学体系的设计。张海英教授介绍了复旦大学中国古代史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调整,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台湾大学阎鸿中教授和台湾师范大学林丽月教授分别介绍了其所在高校的中国古代史和中国通史教学课程体系的安排以及存在的问题。刘浦江教授对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作了介绍,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兴趣和肯定,但他也指出存在的热爱教学且教学水平高的教授人数过少等问题。 第六点是中国古代史的教材问题。人民大学刘后滨教授谈到,现在高校古代史教学所用教材虽然已不止一种,但多年的教学实践,使他觉得仍没有一本可以超越和取代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纲要》。阎鸿中教授也谈到自己教学中对钱穆先生《国史大纲》和傅乐成先生《中国通史》的利用。四川大学粟品孝教授展示了四川大学中国古代史通识课所用的教材《中华文化》。吴晓亮教授谈了云南大学历史系所用张岂之先生《中国历史》内容多和实际课时少的矛盾。北京大学张帆教授则介绍了北京地区现行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并分析了各版本教材的差异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七点是有关性别史和妇女史教学的问题。台湾清华大学李贞德教授介绍了妇女史在台湾兴起和活跃的历程,并以具体案列,讲述了她如何在解严后的台湾教授中国妇女史课程,指出从妇女史这一视角切入中国古代史的话,会让学生觉得历史和他们并非无关、并不陌生。武汉大学杨果教授则强调将性别视角引入中国古代史研究和教学能使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并以科举为例作了说明,但同时也指出大陆高校在女性史研究和教学中的困境和不足。台湾成功大学刘静贞教授通过对个体女性如杞梁妻和孟姜女进行分析的案例,展示了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书写和历史解读等问题。 第八点是中国古代史作为通选通识课的问题。山东大学王育济教授介绍了他们推广《中华民族精神概论》成为全校公共课的经验。韩茂莉教授演示了她所开通识课“中国历史地理”的课件,并以典型例子说明了她如何吸引存在明显知识基础缺失的学生之兴趣。北京大学叶炜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通选课“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参考书选择的标准及其阅读情况。粟品孝教授通过丰富生动的课件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如何努力使《中华文化》课成为一门受学生欢迎的通选通识课。北京大学刘浦江教授介绍了北大在探索的文科大部类通识课教学计划。浙江大学包伟民教授介绍了浙江大学的中国古代史通识课教育情况,也指出了通识课和专业课所讲的中国古代史知识衔接不上的问题。多数与会学者都认为对中国古代史通识课应该更加重视,在师资投入上,应改变以前多由经验不足的教师上通识课的局面。 第九点是关于高校中国古代史课时的讨论。不少学者指出目前中国古代史课程课时有被压缩的倾向,这给中国古代史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包伟民教授介绍了浙江大学在这方面的困境以及他们的努力,引起了与会者们对高校中国古代史究竟该安排多少课时、如何争取课时、在现有课时下如何有效安排教学等问题的热烈讨论与交锋。 29日下午所有分组报告研讨结束后,张元教授和阎步克教授主持了圆桌讨论。张元教授回顾了台湾东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在历史教学方面曾经面临的困境和因应方式,并指出值得借鉴的经验。之后各位学者围绕一些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更充分的交流,部分学生也积极参与了讨论。最后阎步克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虽然不少学者都提到了中国古代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和困境,但这么多热爱教学并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提供了自己的优秀经验和应对方式,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相信每位与会者都会满载而归。 会后,与会者纷纷表示,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类似的机会和平台,使更多学校和学者能够就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的的现状和对策展开对话和交流。(张卫忠) 2、“网络时代海外中国学文献的检索” 讲座,报告人:杨继东 随着新科技的兴起,当代学术研究的手段和交流方式发生了与以往不同的变化,近二十年来互联网的兴起,公共资源的普及,学术成果利用数字化逐步推广,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学术信息成为越来越多学人的选择。针对这样的发展状况,掌握和利用网络学术资源成为当今学人不可或缺的学术素养之一。 2009年4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和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联手,邀请美国密歇根大学亚洲图书馆馆长杨继东博士,做了题为“网络时代海外中国学文献的检索”的主题报告。报告主要针对现今学术研究著述,尤其是西文研究文献,介绍了海外数字化文献的发展状况及其检索方式。 报告首先提示我们在检索中要注意关键词的使用方式。利用布尔逻辑算符(and, or, not, etc.)、词组输入以及一些特殊符号(如wom?n -women, woman)进行检索。检索中注意汉字的不同拉丁化方式,如威妥玛式拼音和汉语拼音在检索中的使用,法文文献中采用的中文转写法,以及历史上沿用下来的一些特殊拼写方式。 其次,报告着重介绍了十个重要西方学术期刊数据库,分别如下: WorldCat: 注意选项要锁定WorldCat,此数据库提供书目检索,出版信息。 Bibliography of Asian Studies: BAS 涵盖英德法文,西方首选查阅亚洲研究著作的数据库。缺陷是更新慢,滞后二至三年,无全文检索及下载功能,系统设置有些小错误,无词尾省略、复数自动检索,‘s忽略,威妥玛式与汉语拼音不相兼容等。 Jstor包含的亚洲研究刊物:涵括主流西方杂志的数据库,但主要收录的是五年前出版物。 ARTstor:收录大量艺术类文献,包括很多珍贵图片资料,但检索需要授权。 Project Muse:含China Review等重要的中国学杂志。 PAO( Periodicals Archive Online):有全文下载功能。 PIO(Periodicals Index Online):目录索引。 IngentaConnect:侧重美洲,但也包括《通报》的所有期卷。 ABI/INFORM Global:包含Bibliography of Asian Studies最新全文数据。 CSA Illumina:欧洲出版人文杂志,包括东亚研究刊物。 此外,他还介绍了几个专题的数据库: 1、ProQuest Dissertations: 收入北美地区博士论文,检索时需“姓+逗号+空格+名”,逗号后空格。 2、Francis:包含法文的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