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学与历史研究(3)
(1)关于赤壁之战与孙权攻合肥孰前孰后,《魏书》与《吴书》所记歧异,孙盛评定其是非。 《魏书·武帝纪》: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熹救合肥,权闻熹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卒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裴注引孙盛《异同评》:“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吴志》,即《三国志·吴书》。 (2)据蜀故老言,为诸葛瞻雪诬。 《蜀书·诸葛亮传》:“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 咸共将护,无能匡矫。”厥,董厥。建,樊建。裴注引孙盛《异同记》:“瞻、厥等以 维好战无功,国内疲敝,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 宇代维故事。晋永和三年,蜀常史常璩说,蜀长老云:陈寿常为瞻吏,为瞻所辱,故因 此事归恶黄皓,而云瞻不能匡矫也。”按孙盛曾于晋穆帝永和三年以参军随桓温伐蜀, 见蜀常史常璩于成都,从访故事。璩著有《华阳国志》传世。 又有徐众撰《三国志评》,见《隋志》及新旧《唐志》。今亦失传。裴松之《三国志 注》引此书凡七条,均属对事件和人物的评论,不涉记载异同。 史料考异的最早杰作是裴氏《三国志注》。 《史通·古今正史》评述了魏、蜀、吴三国史书并存而多不惬人意。如说王沈《魏书 》“多为时讳,殊非实录”。鱼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其后孙盛撰《魏氏 春秋》、王隐撰《蜀记》、张勃撰《吴录》,异闻错出,其流最多”。陈寿《三国志》 “伤于简略”。于是南朝宋文帝命裴松之“兼采群书,补注其缺”。裴氏集书200余种 ,除补充史料外,又做了大量比较异同的工作。他比孙盛进了一步,不单凭主观推理, 而重视寻求客观证据。 (1)据确凿文献判明是非。 如《蜀书·诸葛亮传》言:因徐庶力荐,“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云云。 注引《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当次受敌,而刘表性 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又引《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裴注据《 诸葛集·出师表》,判定陈寿所说为是。“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 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见闻异词, 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2)核以时间、地点和人事,判定某些记载不可信。 如《蜀书·马超传注》引晋著作郎乐资《山阳公载记》云:“超因见备待之厚,常呼 备字。关羽怒,请杀之。备曰:‘人穷来归我,卿等怒以呼我字而杀之,何以示于天下 也!’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明日大会,请超人,羽、飞并杖刀立值。超顾 坐席,不见羽、飞,见其值也,乃大惊,遂一不复呼备字。”陈寿不言此事。裴松之核 以时间、地点和人事,判定其说为妄。按刘备入川,“留关羽镇荆州,羽未尝在益土也 。故羽闻马超归降,以书问诸葛亮:‘超人才可谁类比’?不得如书所云,羽焉得与张 飞立值乎?”裴氏严斥《山阳公载记》:“秽杂虚谬,若此之类,殆不可胜言也。” 裴松之注《三国志》的主要工作,是补其缺略,并非专事考异。宋司马光《通鉴考异 》,才是我国史料考异的第一部专书。《四库全书总目》云:“昔陈寿作《三国志》, 裴松之注之,详引错互之文,折衷以是,其例最善。而修史之家,未有自撰一书,明所 以去取之故者。有之,实自光始。”按光上表自言,他“研精极虑”,撰成《资治通鉴 》294卷。“又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途,为《考异》三十卷。” 《通鉴》同修官三人中,最长于考异的是刘恕。《宋史·文苑传》言,司马光“遇史 事纷错者,辄以诿恕。恕于魏晋以后事,考证差谬,最为精详。”恕尤熟梁、唐、晋、 汉、周五代史事。尝“偕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 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于助修《通鉴》外,别撰《十国纪年》一 书。所谓“十国”,即五代时中原而外割据一方的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 楚、南汉、荆南、北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引司马光题《纪年》后云:“世称路氏 《九国春秋》在五代之史中最佳,此书又过之。以予考之,长于考异同。”《纪年》现 无传本,但学者犹得从清初吴任臣所著《十国春秋》夹注的引文中,略窥其考异之功。 在《通鉴考异》五代一段中,尤多刘恕的劳绩。兹即举以为例,论述其成果与经验。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