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可分为七个方面:历史哲学、具体历史过程的理论概括,历史辩证发展问题,史学流派研究,史学认识理论,史学评论理论,史学编纂理论。 △史学理论可分为四个层次:客体论,主体论、主客体关系论、方法论。 △史学理论的层次结构应为:历史哲学(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历史学本身的理论(包括史学的功能、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历史过程的理论(包括历史规律、辩证过程、分期理论、人物评价理论、史评理论等)。 以上这五种看法均各有自己的理论依据,但也都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史学理论的层次结构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而必须从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内在的逻辑发展,体现出一个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的发展过程,至于哪种分法更为准确,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4、历史认识论,这是深化历史学自身理论研究中提出的新课题,也曾是1987年全国史学理论讨论的一个中心问题。人们普遍认为,历史认识论涉及的基本问题,应是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的关系问题。二十世纪是历史认识论走向科学化的世纪,唯物史观为历史认识的科学化提供了必要保证,但长期以来,历史唯物论、历史辩证法与历史认识论被混而为一,实际取消了历史认识论的独立研究,使历史认识论的研究中混杂了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东西,因此,需要对历史认识,历史思维的特殊规律进行系统的专门研究,以促使历史认识论实现新的飞跃。(姜义华) 对历史认识的特点和过程,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历史认识的特点在于历史认识都是间接认识,史料是史家认识历史的中介体,客观历史是史家认识历史的原本客体,这就构成了历史认识客体的两重性,历史认识二重客体之间的这种非偶合关系规定了历史认识的特殊方法,即通过考证,以减少二重客体之间的误差,也决定了历史认识检验中的实践标准具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和形式。历史认识的一般过程是:考证事实、抽象规律,作出评价。(张国刚、刘译华) △历史认识过程可以分为经验和理论两个阶段,经验阶段的理论是通过史料考证和历史事实考证的经验来检验的,理论阶段所得到的各种理论性结论是通过逻辑论证和群众的社会实践来检验的。(陈光前) △历史认识有十大特征:包容性、层级性、综合性、联系性、整体性、滞后性、模糊性、想像性、直觉性。其中直觉性表现在历史主体在认识过去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于直觉意识,其真实内涵在于接触大量历史文献之后形成的一种非理性的总体意识,从而产生历史感。(徐兆仁) 对历史认识论的研究还处在初涉阶段,未见份量较重的系统性论著。围绕历史认识论近两年出现了一批研究历史认识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史家主体意识,智力结构等方面的论文。 二、关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这是史学理论研讨中的一个永恒性主题,解放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由于“左”的原因,学术界对历史为现实服务片面化、绝对化的理解,使史学为政治服务走入影射史学的歧境,给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蒙上一层不光彩的阴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空前的思想解放,使史学工作者突破原有的许多框框,较为客观地重新认识在研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5、历史、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 △为弄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必须将历史、历史学,现实这几个不同的概念区别开来,历史是指已经过去的人类实践活动,即客观的社会存在,历史学是对观客存在的历史进行研究,是客观存在在史学家头脑中的反映。作为客观存在的现实与历史有内在联系,历史到现实是一个发展过程,二者联系密不可分。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则不是这样。 △历史与现实问除有连续性一面外,还有中断性一面,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历史的连续,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生变革,则表现为历史的中断,历史的发展是连续性与中断性的统一。 △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主要体现在历史科学如何为现实服务方面,当前历史研究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仍是治史的方向,含糊不得,不能因为“四人帮”滥用过这个口号,就因噎废食,有所易变。 △历史学为现实政治服务,应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应有助于无产阶级实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斗争,采用这种提法,比“历史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好些,以免使人产生误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