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郭沫若的通识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施丁 参加讨论

史学家的才、学、识“三长”(刘知几说,参考《新唐书·刘子玄传》),以识为要;而史识,以通识为贵。史识,是对人类历史和历史科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通识,是通达的史识,即对历史和史学的卓见达识。郭沫若同志不仅具有一般的史识,而且具有卓越的通识。其表现,主要在通变与通鉴、求实与求是、成一家言与尊重科学等方面。这里略申浅见,请方家和读者指正。
    通识的前提是理论水平问题。人所皆知,郭沫若的理论水平很高,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可谓炉火纯青。这已由许多学者所阐述,这里姑置不谈。
    (一)通变与通鉴
    通变,是通古今之变,探索历史发展规律。通鉴,是以史为鉴,明确史学为社会服务的任务。这是史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问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史学大家的通识,必然有此首要的问题。
    通古今之变,是中国史学传统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郭沫若继承和发展了这个传统。
    司马迁写中国通史,提出了“通古今之变”(《报任安书》)的问题。他从上古五帝写到“今上”汉武帝,勾画了古今历史变化,把历史分为五帝时代、夏商周时代、春秋时代、战国时代、秦汉时代等几个历史阶段。其中尤以写春秋战国之际的历史剧变最为突出。这当然还谈不上阐明历史发展规律,但司马迁还是捕捉到了历史变化的某些秘密,如他提出了“承敝通变”的观点,说商汤、周武是“承敝通变”(《史记·平准书》)的,汉兴是“承敝易变”(《史记·高祖本纪》)的,社会史、自然界也是“承敝通变”(《史记·太史公自序》)的。意思是,历史不可能无敝,也不可能不变,历史出现了敝,就酝酿着变,敝是变的历史前提,变是敝的必然趋势,敝与变有辩正的历史关系,故必然是“承敝通变”。(参考拙作《司马迁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史学理论》1988年第4期)司马迁的“通变”思想,在中国史学史上有一定影响。杜佑著《通典》,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王夫之写《读通鉴论》,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他的思想和观点,尤其是对历史阶段的判定,大多接受了司马迁的看法。但古代学者写史,即使如两司马等大史家通古今之变,都只是觉察和记述了历史变化的某些表面现象,只能说有历史变化观点,根本谈不上阐明历史发展规律。
    近代以来,有些史学家致力于探索历史运动轨迹。梁启超标榜“新史学”,以为史所贵者,在于记述人群的相互关系,“所以休养生息、同体进化之状”(《新史学》),“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中国历史研究法》),实际上是要以近代进化观点来写人类社会进化史。但他没有写出中国通史来。从他将中国历史分为上世(自黄帝至秦统一)、中世(自秦统一至清代乾隆末年)、近世(自乾隆末年以来)三个时代,分别称其为“贵族帝政”、“君主极盛”、“文明自由”(《尧舜为中国中央君权滥觞考》,《饮冰室全集》文集之六)来看,其着眼点主要在政权变易,比古代史学家的历史观高明不了多少。夏曾佑、吕思勉、钱穆等写中国通史,不同程度地写了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演进,而历史观大体不离进化论的窠臼。
    郭沫若自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以来,近半个世纪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占有古代文献和甲骨文、金文,研究中国古代史,发现中国历史发展规律,自起初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始,科学地论证了中国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等历史阶段,为中国新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使中国史学真正成为历史科学。何干之早就赞叹:“郭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及其他著作,……确为中国古史的研究,开了一个新纪元。”(《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董作宾也说: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把《诗》、《书》、《易》里面的纸上史料,把甲骨卜辞、吉金文里面的地下材料,熔于一炉,制造出来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台湾大陆杂志社1960年版第3页)他承认郭沫若开创了唯物史观新史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