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地域 >

凿池而饮:明清时期北方地区的民生用水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胡英泽 参加讨论

水与人类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水利灌溉作为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学界给予较多关注并取得相当成绩。和生产用水(主要是水利灌溉)研究形成鲜明对照,日常生活用水研究显得相形见绌,迄今为止仅有少量的研究论文,有关水池的专题论文更为少见①。在笔者看来,日常生活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城镇或乡村,上层或下层都必须面临生活用水问题。在传统社会,由于受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北方地区的日常生活用水相较于南方地区更为困难,生活用水成为社会生活的关键问题,形成了区域社会的生活用水习俗和用水观念,生活用水的秩序内化为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我们认识环境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传统北方区域社会有着独特的启示。
    在北方缺水地区,居民采取开凿水池、旱井集蓄降雨的形式来解决生活用水困难。“民非水不生,是水之为物,所系于人甚大。然属有本者,固可掘井而饮。若在无本者,亦必赖池而聚”②。“近今各处村庄相形凿池,设计蓄水,于井养不穷之义颇为得之”③。在那些难以开凿水井的地区,为了生存,因地制宜地选择其它的形式来解决日常生活用水就显得尤为必要了。水池与旱井就是水井之外,人工解决生活用水一个重要的形式。水池有的是通过引流河水、涧水、泉水等地表水,引蓄而用,或是集蓄雨雪等天然降水而饮,一般为公有(也有家族的),规模较大,蓄水量多,清洁度低。旱井则主要是集蓄雨雪等降水,一般为私有(也有公有),规模较小,蓄水量少,清洁度较水池要好。仅以集蓄雨水而论,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丘壑区、华北干旱缺水山丘区、西南旱山区均有凿水池、修旱井解决生活用水的情状④,为便于集中讨论问题,本文重点研究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水池,时间的限定与空间的划分主要受资料限制。文中所运用的资料除少数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外,主要是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搜集到的明清时期(也有部分属民国时期)的水池碑刻。黄土高原范围较广,而笔者所调查的地区还相当有限,主要以山西为中心,包含平定、阳泉、高平、壶关、晋城、临汾、洪洞、闻喜、稷山、万荣、临猗、平陆等县市,此外还包括河北井陉、武安县等与山西毗邻的冀西地区,河南省林县、阌乡县等豫西地区,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华阴、大荔、合阳、韩城、澄城等县。
    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是:无法从河泉、水井等地表水、地下水获得水源的地区是如何解决民生困难?州、县治所与广大乡村是如何办理水池事务?水池与乡村社会秩序的关系如何?在此基础上探讨水池这一人文景观的文化意义。当然,在研究传统社会用水习俗、用水观念的同时,社会生活变迁与制度安排之间的关联,也是一个萦绕于怀的问题。
    一 土厚水深:民生用水环境特征
    本文所涉地理范围,包括山西全境、陕西关中地区、河北、河南西部山区,基本属于黄土高原范围,地貌类型以黄土台塬、塬梁,土石山区为主,地下水埋藏较深。降水量较少,季节变化明显,受降雨影响,地表径流多为季节性河流。这样的地理环境特点,使凿井而饮显得困难,饮用河流水具有不稳定性,是民生用水困难的根本原因。
    文献所见,有关土厚水深,土薄石厚,汲并不易的记载较为多见,反映了该区域民生用水的环境特征。第一类为山区,包括山西东部、河北西部、河南西部,生活用水十分困难。“太行绵亘中原千里,地势最高……于井道固难……汲挽溪涧不井饮者,自古至于今矣,前人有作,阙地数十仞而不及泉者”⑤。山西省平定县小桥村“历来缺水,天旱往投柏井镇取水,往返三十里,艰苦实甚。嗣后村东凿池贮水,颇济齐用”⑥。壶关县素有“百里无井”之称⑦,其“据太行巅,地高亢,土峭刚,独阙井泉利,民会有力者掘井,深九仞始及泉,虽水脉津津,汲挹曾弗满瓶。其劳于远井,直抵州境,洎他聚落,乃至积雪窖、凿水壑,给旦夕用,以故其民不免有饥渴之害者”⑧。河北省武安县西南部山区,无井泉活水,全恃水洞储蓄雨水,故每值春夏大旱,山乡滋闹水荒。饮料奇缺,取水常在十里以外,居民苦之⑨。河南省汝阳县“尺土之下,积石坚厚莫测,掘井求泉,为尤艰焉”⑩。以开凿红旗渠而闻名的林县“居太行之麓,山石多,水泉少……掘地尽石,凿井无泉”,生活用水非常困难,无法凿井而饮的村落,只好储蓄雨水用于饮食(11)。
    第二类为黄土台原区。山西西南部、陕西关中地区,黄土堆积较厚,地下水埋藏较深,土厚水深,井饮甚为困难。据北魏郦道元所记:“《三秦记》曰‘长安城北有平原,广数百里,民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12)唐代的记载略显详尽,“毕原,原南北数十里,东西二三百里,无山川陂湖,井深五十丈”(13)。明代王士性游历所见,关中地区“多高原横亘,大者跨数邑,小者亦数十里,是亦东南岗阜之类。但岗阜有起伏而原无起伏,惟是自高而下,牵连而来,倾跌而去,建瓴而落,拾级而登,葬以四五丈不及黄泉,井以数十丈方得水脉”(14)。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黄土高原地貌以及“土厚水深”的用水环境特征。从清代、民国的地方志中可了解到更具体的信息。陕西省澄城县中部一带井水深或26丈至30余丈不等,故各村用窖储雨水以资饮食,夏日天旱之时,地下水位下降井水不足,池窖中积蓄的降水用完,居民往往有远走10余里之外取水者(15)。陕西省渭河以北韩城、邰阳、蒲城、白水、富平各县近北山一带,居民每苦地高乏水可饮,往往窖地聚雨水,以供汲饮(16)。其中合阳县位于旱垣,除少数村庄靠井水生活,井深达三四十丈甚至五六十丈,许多村庄依靠涝池积蓄降水解决生活用水(17)。山西省西南部和关中地区情形较为相似。万泉县“以万泉名,虽因东谷多泉,实志水少也,城故无井,率积雨雪为蓄水计,以罂、瓶、盎、桶,取汲他所,往返动数十里,担负载盛之难,百倍厥力”(18)。万泉县由于土厚水深穿井艰难,全县只有数眼水井,居民多取汲涧水,远乡井少又不能与泉水相近的村庄,则只能凿陂池储集雨雪之水,或者远汲他处,动逾一二十里。县中水井深者八九十丈,浅者也达五六十丈,而且穿凿一眼水井所费不赀,所以井少而人苦(19)。稷山县“城西南四十里,庄近南山,井深千尺,居民艰于瓶绠,贮水以饮之”(2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