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孙中山“一片散沙”说析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广东社会科学》 颜德如 参加讨论

6、造成“一片散沙”的三个原因自相矛盾
    从孙中山以上的分析来看,异族的专制、民族精神的缺乏和自由的泛滥均导致了“一片散沙”。这三个原因,他显然认为都是站得住的。不过,我们必须注意,孙中山并没有将它们并列在一起,而是在不同的地方针对不同的情势只谈论其中的一个原因;他也没有特别指出其中的某个原因是造成“一片散沙”的主导原因。可以说,这正是革命政治家投机行为的表现。
    然而,当我们把以上三个原因集合起来时,孙中山的自相矛盾就暴露出来了:
    一方面,他说异族的专制把中国人的“集会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皆已削夺净尽。”(注:《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0、722~723、174、100、711、722、621、383、617、621、711~712、718~719、721、721~722、383、675、712、490页。)另一方面,他又说:“因为自由太多,没有团体,没有抵抗力,成一片散沙。”试问,中国人究竟有无自由?
    一方面,他说中国人“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另一方面又说“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再然后才是国族,这种组织一级一级的放大,有条不紊,大小结构的关系当中是很实在的;如果用宗族为单位,改良当中的组织,再联合成国族,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当然容易联络得多。”(注:《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0、722~723、174、100、711、722、621、383、617、621、711~712、718~719、721、721~722、383、675、712、490页。)试问,建立在以家族为基础上的“国族”,就能使中国人摆脱迷信家族造成的“一片散沙”?
    对这些矛盾的化解,实际上不能回避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到底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民族”?
    孙中山指出:“自由的解释,简单言之,在一个团体中能够活动,来往自如,便是自由。因为中国没有这个名词,所以大家莫名其妙。但是我们有一种固有名词,是和自由相仿佛的,就是‘放荡不羁’一句话。既然是放荡不羁,就是和散沙一样,各个有很大的自由。”(注:《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0、722~723、174、100、711、722、621、383、617、621、711~712、718~719、721、721~722、383、675、712、490页。)如果“放荡不羁”就是“自由”的话,那中国就正如孙中山所说的老早就有充分的自由了。如果真如此,他说的“唐虞之世,尧天舜日,号为黄金世界,极平等自由之乐。而降及后世,政治弄到如此不好,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其故就是人民享的自由太多,因此而生厌,遂至弃去其自由,而野心之君主继之,以致积而成秦汉以后之专制。”(注:《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0、722~723、174、100、711、722、621、383、617、621、711~712、718~719、721、721~722、383、675、712、490页。)的话,就不足为信。既然秦汉以后已是专制,再说中国人的自由是被满族专制完全剥夺,也难以成立。如果说自由是被专制者剥夺的,又怎么能说是因人民厌恶自由而放弃了自由?很显然,所谓的“放荡不羁”决不是“自由”。如果孙中山对严复的译著《群己权界论》有所了解的话,他可能不会有如此。严复曾明确指出:“中文自繇,常含放诞、恣睢、无忌惮诸劣义。……自繇之义,始不过谓自主而无挂碍者,乃今为放肆,为淫佚,为不法,为无礼”(注:[英]约翰·穆勒著、严复译:《群己权界论·译凡例》,商务印书馆,1981年。)。也就是说,东西方语境中的“自由”是截然不同的。孙中山不能明白“自由”的真谛,从他以下的论述也可以看出:“在今天,自由这个名词究竟要怎样应用呢?如果用到个人,就成一片散沙。万不可再用到个人上去,要用到国家上去。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注:《孙中山选集》,第722~723、617~618、620~621、618、523、679、679、711、711、490、526、483、994、507、562、602、722~723、484、540~541页。)因此,孙中山所谓的“自由”又是一种牺牲个人自由的集体自由,而实质不过是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这与西方建立在尊重个人价值基础上高扬主体性的自由,实在是大异其趣。
    至于“民族”,在西方一开始就与“国家”关联。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英文中民族的名词是‘哪逊’(nation的音译--引注)。‘哪逊’这一个字有两种解释--一是民族,一是国家。”但是二者又是不同的:“民族是由于自然力造成的,国家是用武力造成的。”(注:《孙中山选集》,第722~723、617~618、620~621、618、523、679、679、711、711、490、526、483、994、507、562、602、722~723、484、540~541页。)而所谓的“自然力”,包括“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这五种力”,它们“是天然进化而成的,不是用武力征服得来的。”(注:《孙中山选集》,第722~723、617~618、620~621、618、523、679、679、711、711、490、526、483、994、507、562、602、722~723、484、540~541页。)不过,对于东方的中国来说,民族就是国族,“因为中国自秦汉而后,都是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注:《孙中山选集》,第722~723、617~618、620~621、618、523、679、679、711、711、490、526、483、994、507、562、602、722~723、484、540~541页。)言下之意,西方的国家未必由单一民族造成的,因此常常诉诸于武力,而国家观念也正是在武力建国的过程之中形成;中国由于长期由一个民族组成,所以可以经由家族观念的不断扩展,最后和平地形成国家观念。暂且不说他忽略了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体系”。可以说,他的国家观念,不外是化家为国,其实质是家国同构、“天下一家”。孙中山可能于梁启超对中国人“只有朝廷,没有国家”的批评比较陌生,对西方真正的民族国家,即建立在民族自决权基础的主权国家,也无法认同。当然,孙中山又确实道出了中国式民族主义、国家观念的独特性。那就是,坚持大一统和大同世界的理念。以这种理念而论,孙中山所生活的中国不正是“一片散沙”吗?
    因此,我们可以说,造成中国人的“一片散沙”的根本原因决不是异族之专制、民族精神的匮乏和过分的自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