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国人未必“一片散沙” 如果孙中山有关“一片散沙”的原因的分析未必能成立的话,这就意味着,他确认的这个事实也未必能成立。也就是说,中国人真是如外国人所说的、孙中山所承认的“一片散沙”吗?我们还是以孙中山所说的三个原因来论证。 如果说,中国人的“一片散沙”是满族专制的结果,那么,满族专制之前的中国人就是一片团结?事实上,按照孙中山的说法,专制之前中国是自由的,由于他们享有太多的自由,又成“一片散沙”了。因此,并不是一片团结。如果是“专制”酿造了“一片散沙”,那么,专制的对立面民主就能结束“一片散沙”?如果是这样,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创造民国,一直到今日,徒有民国之名,毫无民国之实。”(注:《孙中山选集》,第722~723、617~618、620~621、618、523、679、679、711、711、490、526、483、994、507、562、602、722~723、484、540~541页。)又作何解释? 如果说,中国人的“一片散沙”是由于民族精神的阙如,要结束“一片散沙”就必须培育民族精神,而要培育民族精神又必须扩充家族观念,而事实上民族精神的不足恰恰就是因为过分推重家族观念,这不是循环论证吗?还有,既然中国长期由一个民族构成,如何还能民族精神不张?如果说,家族观念能够上升为民族精神,这就不能说中国人没有民族精神。既然是说没有民族精神,孙中山为何还说“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注:《孙中山选集》,第722~723、617~618、620~621、618、523、679、679、711、711、490、526、483、994、507、562、602、722~723、484、540~541页。)?如果“能知和合群,便是恢复民族主义的方法”(注:《孙中山选集》,第722~723、617~618、620~621、618、523、679、679、711、711、490、526、483、994、507、562、602、722~723、484、540~541页。),岂不是说以往的中国人不“能知和合群”?事实上,很多中国人都“能知和合群”,为什么还是缺乏民族精神和“一片散沙”呢? 如果说,中国人是因为自由太充分而成“一片散沙”,为何近代以来还有无数有识之士去争取自由?如果说,中国曾经处于自由与“一片散沙”状态,为何还要推翻专制统治?推翻专制统治,难道仅仅是为了“国家的自由”?如果说,推翻专制不是为了自由,孙中山怎么又能说,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了?如果按照孙中山“一片散沙”的“自由”逻辑,辛亥革命以后的历次革命还有存在的合法性吗? 结论是显然的:中国人未必是“一片散沙”。 8、“一片散沙”说,揭示出中国人组织意识、规则意识的淡薄和组织化、规则化程度的低下 既然,孙中山的论证很难让人置信中国人是“一片散沙”,但“一片散沙”之说又确实深入人心。此中矛盾,如何理解?俗语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不如回头探讨当初外国人为什么批评中国人是“一片散沙”。 “近来革命思潮传到东方之后,自由这个名词也传进来了。许多学者志士提倡新思潮的,把自由讲到很详细,视为很重要。这种思潮,在欧洲两三百年以前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欧洲两三百年来的战争,差不多都是为争自由,所以欧美学者对于自由看得很重要,一般人民对于自由的意义也很有心得。但是这个名词近来传进中国,只有一般学者曾用工夫去研究过的,才懂得什么叫自由。至于普通民众,象在乡村或街道上的人,如果我们对他们说自由,他们一定不懂得。所以中国人对于自由两个字,实在是完全没有心得。因为这个名词传到中国不久,现在懂得的,不过是一般新青年和留学生,或者是留心欧美政治时务的人。常常听到和在书本上看见这两个字,但是究竟什么是自由,他们还是莫名其妙。所以外国人批评中国人,说中国人的文明程度真是太低,思想太幼稚,连自由的知识都没有,自由的名词都没有。但是外国人一面既批评中国人没有自由的知识,一面又批评中国人是一片散沙。”(注:《孙中山选集》,第722~723、617~618、620~621、618、523、679、679、711、711、490、526、483、994、507、562、602、722~723、484、540~541页。) 这段话至少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革命与自由是相伴的,没有恩赐的自由,只有靠斗争得自由。第二,自由在西方人民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已经化为心性之所有;但是中国只有少数的学者才懂得什么是自由,对于一般民众而言,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由。第三,西方人从自由的观念与自由的实现来说,批评中国人没有自由知识,所以文明程度低、思想稚嫩。第四,尽管西方人批评中国人没有自由知识,还批评是“一片散沙”,但是,他们并没有说缺乏自由的中国人就等于“一片散沙”。 因此,自由的多少或有无,与“一片散沙”根本没有必然之关系。事实上,是孙中山将二者联系起来:“外国人的这两种批评,在一方面说中国人是一片散沙,没有团体,又在一方面说中国人不明白自由。这两种批评,恰恰是相反的。”(注:《孙中山选集》,第722~723、617~618、620~621、618、523、679、679、711、711、490、526、483、994、507、562、602、722~723、484、540~541页。) 孙中山认为,中国人不是没有自由,而是自由太多。除了他对“自由”的理解与西方有偏差外,其实,他对西方自由最初所指的范围也不清楚。既然,欧洲两三百年来的战争基本上都是为了自由,这就表明,自由主要指政治的自由。孙中山所说的中国人的充分自由,比如“中国古代人民‘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原是很自由的。而老子所说底‘无为而治’,亦是表示人民极自由底意思。”(注:《孙中山选集》,第722~723、617~618、620~621、618、523、679、679、711、711、490、526、483、994、507、562、602、722~723、484、540~541页。)其实,指的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宽松状态或者说生活的悠闲。这种自由,是在社会公共权力缺位或失控的时候才出现的,所谓“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所以,西方人常说的自由与孙中山讲的自由是两回事。既如此,孙中山以自由的状况来回应西方人的“一片散沙”之说,就难以成立。 事实上,正如孙中山自己所言,西方人批评的“一片散沙”指的是“没有结合能力。”不过,结合能力的低下,不是说中国人“结合成一个坚固团体”的能力低下。进一步说,结合能力的发达,不是要使整个中国都置于一个组织或团体之下,而是这个社会的组织化的广度与深度。因此,“一片散沙”并非指中国人没有形成一个坚固的大团体。从历史事实来说,专制统治之下所谓的“溥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也没有结合成一个庞大的团体,当时还奢望建立什么“坚固团体”?遗憾的是,孙中山越坚信只有组成一个牢固的大团体,才能结束“一片散沙”,他就越注重党化教育。这又为他推行“以党治国”即“用本党的主义治国”(注:《孙中山选集》,第722~723、617~618、620~621、618、523、679、679、711、711、490、526、483、994、507、562、602、722~723、484、540~541页。),提供了合理的理由。而他心目中真正的民国只有“必将反对党完全消灭,使全国的人都化为革命党”(注:《孙中山选集》,第722~723、617~618、620~621、618、523、679、679、711、711、490、526、483、994、507、562、602、722~723、484、540~541页。),才能出现。不幸的是,这些思想为后来的蒋介石歪曲利用,最后使国民党走上了一党独裁的反动道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