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判断
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判断,迄今是一个含糊不清而且困扰着许多史学家的问题。有不少学者及其论著在进行着历史或者史学的价值判断,也有不少学者及其论著主张在历史研究中排除价值判断,莫衷一是。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略加探讨,以求寻找走出价值判断迷宫的途径。 历史价值和史学价值 历史价值和史学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历史价值是指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某一朝代或某一国别(包括民族)的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价值;史学价值是指某一历史研究成果,包括某一发现、某一观点、某一原理在史学发展中所具有的价值。这两种价值混淆一起,会使本来就眉目不清的价值判断更加扑朔迷离。因此,还是先分别探讨为好。 历史本身具有价值,大概对这种价值没有多少史学家持反对意见。假若历史没有价值的话,所有史学家的工作就没有任何意义。有的史学家主张历史的“科学”化,或主张排除价值判断,实际上是主张不要以当代的或史学家本人的价值观干扰对历史本身的价值进行判断。例如,韦伯所主张的“价值无涉”原则,并不否认历史本身存在价值,而是希望能绕过评价上的分歧去正确认识历史,保证历史的客观性。如果我们认为他要否认历史价值,则会在探讨历史价值问题之前就步入歧途。 我们肯定了历史具有价值,就必须说明什么是历史价值。所谓历史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某种需要,促进当时或以后社会进步的历史存在。不论史学家是否认识到了这种价值,是否对这种价值做出了评价,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历史价值大约可分为下列几类: 一、功利价值。本文所说的功利,不是泛指一切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广义功利,而是专指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起促进作用的狭义功利。同中国古代那种与道义对称的功利,即“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①的功利范围大致相仿。 从物质生产的范围看待功利,历史的功利价值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生产力的直接变革和进步。例如,战国时期铁器与牛耕的使用推广,西汉赵过创立的代田法,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元代黄道婆对纺织技术的改进和推广,等等。凡历史上改良生产工具或采用新的生产工具,改进或创立新的生产技术,直接提高人类物质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和措施,都具有这种历史价值。至于这种价值的大小程度如何衡量,我们在后文价值判断问题中再作论述。 第二,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进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上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同变革旧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因此,历史上凡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变革或改良,都具有一定的功利价值。如历代赋税制度的改革,从北魏到隋唐的均田制,清初的更名田,等等。不过,历史中生产关系的有些变革,并不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保证和促进作用,甚至有起破坏作用者,如西汉末王莽的一些改革措施,当然不具有历史的功利价值。 第三,上层建筑的变革和进步。上层建筑通过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因之,变革上层建筑,具有同变革生产关系类似的作用。但是,上层建筑变革对生产力的作用是间接的,必须经过生产关系这一中介环节,所以,上层建筑变革的功利价值表现更为曲折,更难评价,是历史研究中价值评价的一个难点。 以上所述,近乎老生常谈,但不把这些基本问题说清楚,历史价值的判断就会陷入混乱。笔者认为,把对历史功利价值的认识标准统一到生产力的发展上面,是正确判断历史功利价值的前提。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