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判断(2)
二、文化价值。本文所说的文化,同功利一样也是狭义的,不包括物质文化在内,而是专指人类社会精神生活范围的文化,同中国古代“文而化之”的文化范围大致相仿 从精神生活的范围看待文化,历史的文化价值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认知价值,即对人类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具有历史的认知价值,如孔子的兴私学、办教育,印刷术的发明,近现代的启蒙运动和科学文化的传播,等等。科学发现也属认知价值。附带说明一点,科学和技术不同,特别在古代分野更为明确。科学的价值在于认知,技术的价值在于功利。例如,中国古代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毫无功利价值而只有认知价值。即使在当代,科学也只有转化为技术并应用于社会生产,才能转化为功利价值。弄清这一分野,有利于正确评价历史上的科学、哲学及各种思想。 第二,道德伦理价值,即对人类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和道德理想的提高。这类价值在历史上往往同认知价值交错在一起,如孔子的办学,其中既包含认知价值,又包含道德伦理价值。历史研究中对其价值可以进行综合评价,但在价值观上应当予以区分,方不致于重视一种忽视另一种,或以一种价值掩盖另一种价值。 第三,艺术美学价值,即对人类审美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许多历史上的事物既无功利价值,又无前两种文化价值,但它却能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和水平。我们不可说它无历史价值,它所具备的就是艺术美学价值。如西班牙的上古岩洞壁画,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雕塑,中国唐代的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思想和艺术作品,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具有艺术美学价值的历史事物往往兼具有其他价值。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例,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直至明清小说,除了艺术美学价值外,有些还有认知价值和道德伦理价值,而且不仅是这三种文化价值,大多还有社会价值。这种价值复合现象是历史学家必须引起注意的,否则易于产生价值判断的偏差。 归结起来,历史中的文化价值,其内容就是真、善、美三个方面。 三、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在以往的历史研究中是很忌讳的,大凡历史研究方面的文章,总是大谈其研究对象的社会价值,或者把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看作一个概念。实际上,人的价值虽然与社会价值有密切联系,却不是同一概念。所谓人的价值,指的是人类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所谓社会价值,指的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进步。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中,人的价值是相当重要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②有些人认为《手稿》是早期马克思的著作,“不成熟”。假若我们不带偏见的话,就不难发现,“成熟”的马克思依旧十分重视人的价值。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强调了共产主义社会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同样看中: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恩格斯对共产主义预言道: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③。总之,在马克思主义中,从来没有否定人的价值,与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受社会价值制约,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地、完全地实现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与文化价值容易混淆,笔者认为,人的价值比文化价值的内涵更为丰富,更为深刻。历史上的人的价值,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人的自我意识,即人的个性觉醒。由于私有制使人的“异化”,阶级社会中人的自我意识是以悲剧形式表现的。这种人的自我意识,同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相仿。如屈原的投江,文天祥的抗元,史可法的拒清,陈天华的蹈海,鲁迅的呐喊,都属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这种价值,有时与社会价值相吻合,有时与社会价值相违背。我们不能因屈原、文天祥、史可法“逆历史潮流”而否定或不承认这种价值。 第二,人的群体意识,即人的阶级意识和人的民族意识觉醒。私有制把人类划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被统治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总是在不断争取自己的群体权利,我们不妨仿马斯洛把这种价值称之为“群体实现”。如奴隶社会的奴隶起义,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还如亚非拉各国的民族独立,历史上的民族斗争,都属人的价值的群体实现。这种价值,也与社会价值不一定相吻合。我们不能因黄巢、李自成起义时对生产力的破坏,或者因义和团的盲目排外,而否定或不承认这种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