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宋代《孙子》注作论析(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国学学刊》 魏鸿 参加讨论

5.郑友贤《十家注孙子遗説》
    郑友贤认爲“十家之注”未能尽《孙子》之意,因而对十家“略而未解”的“微旨”加以详辨,可以视爲《孙子十家注》的补遗之作。但是,《遗説》与“十家注”有很大不同。
    首先,在形式上,《遗説》并非随文注释,而是以“或问”的方式提出问题,然後加以解答,共三十则。这样的方式在“十一家注”中也偶有出现,尤以张预注爲多,共计六条,但相较於“十一家注”的整体,这些内容显然只是很小的一部份。《遗説》则脱离开《孙子》本文,择取三十个重要议题进行集中讨论,从而开创了《孙子》注作的一种新体式。这种着述方式也许不是偶然的,如果我们较以当时的儒学研究,就会发现,它与朱熹的《四书或问》在命意与形式上完全相同,若易其名爲《孙子或问》,也同样是很贴切的。会不会是郑友贤受到了朱熹的啓发而作?或者是朱熹受到了郑友贤的影响?我觉得未必没有这样的可能。
    其次,在内容上,《遗説》以探求《孙子》“微旨”爲主要特色。郑友贤认爲《孙子》十三篇构成了一个缜密的思想体系。他以《虚实篇》爲例,称“一篇之意,首尾次序,皆不离虚实之用,但文辞差异耳。其意所主,非实即虚,非虚即实……虽周流万变,而其要不出此二端而已”,其余十二篇也与《虚实篇》一样,“其义各主於题篇之名,未尝泛滥而爲言也”。具体到《孙子》的文句,郑友贤也认爲,“武之文,固不汗漫而无据也”,他相信《孙子》的遗词造句一定有其深意在。从这一认识出发,阐发《孙子》的“微旨”成爲《遗説》的主要旨趣。如第1条:“或问,死生之地,何以先存亡之道?”郑氏答曰:“武意以兵事之大,在将得其人。”这样的解説乍看起来不着边际,郑氏却自有其説:“将能,则兵胜而生;兵生於外,则国存於内。将不能,则兵败而死;兵死於外,则国亡於内。是外之生死,系内之存亡也。是故兵败长平而赵亡,师丧辽水而隋灭。太公曰:‘无智略大谋,强勇轻战,败军散衆,以危社稷,王者慎勿使爲将。’此其先後之次也。故曰:‘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郑氏以战例、兵书、《孙子》本文相参证,从“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两语的先後顺序引申出将领的重要性,确乎爲前人所未发。
    郑氏《遗説》对《孙子》微旨的“深求”与儒家解经注重阐发微言大义颇有相通之处。宋代儒家之所以能够在传统经学的基础上创辟出理学的新天地,其主要方式就在於对儒家原典的重新诠释,甚至包括对经文的改易。虽然兵学与儒学不同,郑氏《遗説》并未创新《孙子》思想体系,但是,这种探求“微旨”的方式无疑将郑氏本人的思想较多地渗透到《孙子》兵学体系之中。其中固然有一些新巧的观点,如解“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引出反面之意--“将不能而君御之则胜也”。又如,对於“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爲变”句的理解,认爲“立”、“动”、“变”有本末先後的顺序,“非立无以自修,非动无以趋时,非变无以胜敌”,等等。但郑氏的解説也有一些与《孙子》文义不侔之处。如解“军争爲利”、“衆争爲危”的差别,认爲“‘军争’者,案法而争也,‘衆争’者,举军而趋也。‘爲利’者,後发而先至也,‘爲危’者,擒三将军也”,显然是曲爲之解、牵强附会。至於他从对《孙子》微旨的理解出发,对《孙子》文本提出的校改意见,如“善出奇者”之“奇”当爲“奇正”,“方马埋轮”之“方”当爲“放”等,也不尽可取。
    6.施子美《施氏七书讲义》
    施子美《施氏七书讲义》是一部完全服务於武学教学和武举考试的注作。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要让文化水准不高的武学生们读懂,二是要让他们理解《孙子》的要义,以备科考之用。在通俗性和科考实用性的指向下,其形式和内容都有了新的发展。
    《施氏七书讲义》每篇之下都有解题,概述该篇主旨。正文采用分段注释之法,每段之下,先通解大意,然後对其中文句作具体的解析,力求透彻明白地讲解文义,如解《始计》首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此言兵之所系爲甚重,故人君之於兵有所不敢轻举也。踊跃用兵,州吁之所以毙,穷兵黩武,汉武之所以衰。兵其可以轻举乎?兵何以不可轻也?以其爲国之大事,死生存亡之所系。《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充国曰:“兵势,国之大事。”则兵诚爲大事也。兵之所以爲大事,以其有死生,有存亡也。兵有胜负,则民有死生,兵有当否,则国有存亡。死生系乎民,故以地言;存亡系乎国,故以道言。赵之四十万衆而坑於长平,此兵之爲民之死生也;苻坚举国长驱,一败而丧国辱身,此兵之爲国之存亡也。兵之所系如此其重,则人君之举兵,可不深思孰察而审计之乎?曰“察”云者,盖量敌而进,虑事而举,惧其或失也。此光武每发一兵,鬓发尽白者,盖重其事而不敢轻也。又云,“察”者,详视之谓也。唐魏元忠曰:“兵爲王者大事,存亡系焉,将非其任,则殄人败国。”法言不可不察也凡七:五危言之;地形又言之;六者,败之道又言之;九地又言之;太公论置将亦言之;练士亦言之,诚以事之所系爲甚重,故人之於事,必致甚审也。
    这则注释综合运用了各种训诂手段,既有字义的训解、文句的串讲,又有史例的佐证、文献的徵引,通过反复的讲解来説明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孙子》的慎战思想。全书的注释大体都是如此,不但广泛徵引战例,而且博采《司马法》、《三略》、《太白阴经》等兵书与《孙子》思想相参证,对於曹操、杜牧、五代张昭等前人注説也多加胪举,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本上阐明自己的观点。由於具备了广徵博引、全面细致、通俗易懂等特点,《施氏七书讲义》可以説是宋代《孙子》注释的集大成之作。随着武学和武举成爲定制,这一体例爲後世注家广泛袭用,明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清朱墉《武经七书汇解》等都受到其直接影响。
    以上六家《孙子》注产生於不同时期,各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而当它们会归爲一个整体的时候,又体现出宋代《孙子》注作的一些总体特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