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宋代《孙子》注作论析(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国学学刊》 魏鸿 参加讨论

其一,文字精练、晓畅。
    梅尧臣注《孙子》文字简练、对仗工整,固然是宋代《孙子》注家中的佼佼者,其他注家虽较梅氏略显逊色,但也同样表现出文辞畅达的特点。如王皙解《势篇》“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於千仞之山者,势也”句:“石不能自转,因山之势而不可遏也;战不能妄胜,因兵之势而不可支也。”何氏解“虚实”,有“攻守之变,出於虚实之法。或藏九地之下,以喻吾之守;或动九天之上,以比吾之攻。灭迹而不可见,韬声而不可闻。若从地出天下,倏出间入,星耀鬼行,入乎无间之域,旋乎九泉之渊”之语,可谓文采斐然。张预解《计篇》“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句:“凡用兵,贵先知地形。知远近则能爲迂直之计;知险易则能审步骑之利;知广狭则能度衆寡之用;知死生则能识战散之势也。”不惟释义简洁,句式也十分整齐。其他如郑友贤注阐发微旨,议论横生;施子美注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也都表现出较高的语言功力。
    其二,战例的引用达於鼎盛。
    战例是过去的战争,是具体的、多样的,战争理论则是抽象的、概括的,以丰富的战例诠释《孙子》,有助於将抽象的战争原理形象化、通俗化,达到“简而易习、明而易晓”(31)的效果。因此,援引战例很早就成爲《孙子》注释的一个基本方法。唐代注家李筌、杜牧、陈皡等都很注意对战例的援引,尤以杜牧爲突出。宋代注家中,初期的梅尧臣并不注重引用战例,这大约与梅氏之学以诗文见长有关。但是,从王皙到何氏到张预再到施子美,战例成爲诸家《孙子》注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份,尤其是张预、施子美之注,所引战例不但爲数衆多,而且简要贴切,将援引战例之法推向了极致。援引战例之所以在宋代《孙子》注中达於鼎盛,一方面是因爲《通典》、《武经总要》等书已经对各种战法、战例作了较爲系统的梳理,便於学者参验,何氏注就主要凭藉了这些资料;另一方面,张预花数年之功撰成《十七史百将传》,并将这些研究成果用於《孙子》注,成就了宋代《孙子》注引例的高潮。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武学和武举的发展。对於武学授课和武举子研习而言,战例的运用无疑是诠释军事思想的一个主要手段,这方面的需要客观上刺激了武学教材中战例的使用,《施氏七书讲义》就是一个明证。
    其三,内容诠解上“以儒解兵”。
    宋代《孙子》注家都对兵学抱有浓厚兴趣,并有一定研究,因此,他们对孙子兵学的接受程度远较正统儒家爲深,但是,从根本上説,他们大都是“爲儒者流,谈兵家事”,在注释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儒解兵”,表现出明显的儒家倾向。如,对《计篇》“道”的解释,王皙认爲“道”就是《孟子》所説的“人和”,谓“主有道”,则能“得民心”,张预以“道”爲“恩信道义”,施子美则认爲“道”当解爲“德化”。又如,对於“兵者诡道”的解释,王皙注爲“诡者,所以求胜敌,御衆必以信也”。张预注曰:“用兵虽本於仁义,然其取胜必在诡诈”,他们虽然承认“诡道”在战争中的作用,同时又不忘强调“仁义”、“信”的重要性。通过这类注释,宋代注家以儒学思想阐释或修正《孙子》思想,爲儒家认同、接受孙子兵学提供了重要基础,同时也使《孙子》思想尤其是战争观和战略思想逐渐脱离了原有含义,带有了明显的儒学色彩,以儒学爲主导的兵儒融合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深刻。
    三、宋代《孙子》注作的成就与不足
    宋代《孙子》注作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注释方法、体裁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注释方法上,北宋注家或重训诂,或主通解,或多引例,各有侧重,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的张预,已经表现出了综合运用各种训诂手段、整体把握《孙子》思想的特点,在援引战例方面也达到了高潮。南宋时期,这一趋势继续发展,最终形成了以义疏爲主,融汇各种注释方法爲一体的《施氏七书讲义》。在注释体裁上,除了传统的单注本,南宋出现了《十一家注孙子》这样的大型集注本。郑友贤《十家注孙子遗説》引入了“或问体”,对《孙子》重点问题作深入讨论,施子美的《施氏七书讲义》则顺应武学、武举的需要,成爲讲义体的开山之作。陈直中《孙子发微》、王自中《孙子新略》以及王彦《武经龟鉴》等虽然世无完书,但从书名及一些序文的情况看,也当对传统“因句爲解”的注释方式有所突破,如王自中《孙子新略》分爲本篇、末篇两部份,陈直中《孙子发微》不重“章句训解”,王彦《武经龟鉴》择取孙子要点,专以史事爲证,等等。这些新的注释方法和体裁大大推进了兵学文献注释学的发展。
    其二,保存了重要的校勘资料。文献注释往往与版本、校勘相互依存。宋人《孙子》注释中保存了一些校勘资料,不但有注家的校语,注文中也反映出诸家底本间的差异。这些资料在《武经七书》成爲定本,其他版本渐次消亡的情况下,显得尤爲可贵,成爲後世校理孙子的重要依据。
    据统计,“十一家注”中保存的校语共约三十条。其中王皙七条,梅尧臣三条,张预两条。这些校语对於了解宋以前《孙子》的版本差异有较高价值:
    1.列异文。如《火攻篇》“五曰火队”句下,梅尧臣注:“焚其队仗,以夺兵具。‘队’一作‘隧’。”《通典》卷一六○、《太平御览》卷三二一引作“火坠”,《太平御览》卷八六九、《长短经·水火》则引作“火燧”,《通典》杜佑注又曰“一曰火道”。杨丙安先生在《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认爲“队、燧、坠”古通,皆“隧”之借,在此乃道径通路之意”。梅注所存异文显然爲追索“火队”本义提供了重要佐证。又如,《行军篇》“战隆无登”句,《武经》本同,但《十一家注》中保存了两则校语,一爲杜牧注:“一作战降无登。”一爲张预注:“一本作战降无登迎。”查汉简本,正作“战降毋登”,《通典》卷一五六、《太平御览》卷三○六引文亦均作“战降无登”,从文义来讲,“战降”指的是与自高而下的敌人作战,其义较“战隆”爲长,很显然,杜牧、张预所録异文源出古字古意。
    2.正疑误。宋代注家往往采用理校的方式,校正文本的疑误之处。王皙之注最爲典型。如《势篇》“三军之衆,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句,王皙注:“‘必’当作‘毕’,字误也。奇正还相生,故毕受敌而无败也。”汉简本“必”正作“毕”,张预注亦曰,“三军虽衆,使人人皆受敌而不败者,在乎奇正也”,似其所据之本亦爲“毕”。王皙此校虽无明确的版本依据,却与古本及某些传本暗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梅尧臣校《行军篇》“黄帝之所以胜四帝”句亦爲理校,他説:“‘四帝’当爲‘四军’,字之误欤?言黄帝得四者之利,处山则胜山,处水上则胜水上,处斥泽则胜斥泽,处平陆则胜平陆也。”此校説得到了王皙、何氏等注家的援引或赞同。这类校勘依据的是注家的学识修养及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显示出较高的学术水准。
    梅、王、张诸家注除了明确的校语之外,还保留了一些重要的校勘綫索。通过这些綫索,读者可以推知其所据底本与《十一家注》正文的差异。如《作战篇》“近於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句,王皙注:“夫远输则人劳费,近市则物腾贵,是故久师则爲国患也,”显然他所依据的底本是“近市”而非“近师”。汉简本正作“近市”。这些綫索虽然并非宋代学者的校勘成果,却具有很高的校勘价值,爲後世《孙子》研究者所重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