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太昊和少昊传说的考古学研究(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栾丰实 参加讨论

豫东、皖北和鲁西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具有显著的自身特色,择其要者如下:
    1.遗址大多位于高出地面的岗、丘和堌堆之上;
    2.房屋建筑以连间排房最具特色;
    3.墓葬中有一定数量的瓮棺葬;
    4.偏早阶段(如亳县付庄)有一定数量的多人同性合葬墓,流行拔牙习俗,其特殊之处是上下牙齿都拔;
    5.陶器中有一部分少见于山东地区大汶口文化的器形,如瓦足盆形鼎、双曲腹浅盘豆、粗高颈罐、高颈鼓肩壶(罐)、瘦长背壶等;
    6.存在图像文字,并且都刻于大口尊的外表,均一器一字,有的还涂朱。
    上述特色,第1条是该地区地势低洼、 易受水患的特殊地理环境使然;第2、3、5条,与其他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不同, 或是受到西部或南部地区的影响,或是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该地区早期文化的流风余韵;第4、6条是追寻这一地区大汶口人来源的重要线索。
    皖北豫东与东部其他的大汶口文化分布区,距离较近的是鲁中南的汶泗流域,而这一带也是大汶口文化遗存分布得最为密集的地区。鲁中南地区已发现的多处大汶口文化中期墓葬中,迄今尚未见到多人同性合葬墓;而流行的拔牙习俗,则基本上都是拔除一对上侧门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陶器上发现刻划图像文字。
    与上面的情况不同,在距离皖北豫东稍远的鲁东地区倒是可以见到这些现象。如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诸城呈子(注:昌潍地区文物管理组等:《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0年第3 期。)、潍坊前埠下(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潍莱高速公路考古发掘获重要成果》,《中国文物报》1998年3月8日,第1版。 )和栖霞杨家圈(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栖霞杨家圈遗址发掘简报》,《史前研究》1984年第3期。 )等遗址都曾发现过多人同性合葬墓;胶州三里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和莱阳于家店(注:严文明:《胶东原始文化初论》,载《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版。)有拔除上下颌牙齿的习俗;在莒县陵阳河(注:山东考古所等:《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发掘简报》,《史前研究》1987年第3期; 王树明:《谈陵阳河与大朱家村出土的陶尊“文字”》,载《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版。)、大朱家村(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莒县大朱家村大汶口文化墓葬》,《考古学报》1991年第2期。)、杭头(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莒县杭头遗址》,《考古》1988年第12期。)、诸城前寨(注:杜在忠:《论潍、淄流域的原始文化》,载《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版。)、日照尧王城(注:《尧王城遗址第二次发掘有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1994年1月23日,第1版。)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有多例刻划图像文字,有的还涂朱,与皖北地区发现的完全相同。因此,我认为皖北豫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与鲁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较之鲁中南地区更为接近一些。两者之间必有更为密切的关系。这就为寻找皖北豫东地区大汶口文化的来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陶尊上的图像文字。其中两地均见的是由“日”“火”“山”组成的图像,对于了解他们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种图像是由三个部分上下排列组合成一个完整图形,上部为一圆圈,下部为五个向上的锐角,其分别表示太阳和山,对此,大家无异辞。问题是中间的月牙状图形,或释作“火”,或释作“月”,或释作“鸟”。因为这种图像的上侧中部多有一个向上凸起的尖,所以与新月有明显区别。陵阳河遗址出土的一件简化此类图像(省去了下面的山形),太阳下方的图像显然不是月亮,像火之形。故以释为火较为合理。由于“日”、“火”、“山”或简化为“日”、“火”所组成的图像,在具体的释读上有多种不同意见,或作旦(注: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年第2期。), 或作炅(注:唐兰:《关于江西吴城文化遗址与文字的初步探索》,《文物》1975年第7期。), 或作炅山(注:李学勤:《考古发现与中国文字起源》,《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2辑,1985年;《论新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 《文物》1987年第12期。),或作炟(注:王树明:《谈陵阳河与大朱家村出土的陶尊“文字”》,载《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版。),或作昊。这一图像的直观含义并不复杂,它就是太阳高高悬于空中之摹画。田昌五先生认为该图像“是一个氏族部落标志,完整地作日月山,山上有明月,月上有太阳;简单地作日月而省去山,其意应是太皞和少皞之皞字,有如后来的族徽”(注:田昌五:《古代社会断代新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3-54页。)。田先生将图像的中间部分释为月尚有商榷之处,但将其与“昊”族相联系是一种极有见地的解释,其说可从。那么,分居于皖北豫东和鲁东两个地区持有这种族徽的昊族居民只能属于太昊系部族。
    因为我们已经确知皖北豫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来自东方,并且他们和鲁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又有这么多更为接近的因素,那么,是否可以认定前者就是从后者分迁出去的呢?我认为还不能下这种结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