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唐宋变革说”三题(5)

http://www.newdu.com 2017-08-30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牟发松 参加讨论

   此则故事出自唐人李复言撰《续玄怪记》,作者生平不详,且早已散佚(60),其佚文多为唐代奇闻异事,不少是与佛教、道教有关的因果报应故事。“延州妇人”讲述的是锁骨菩萨化为一年轻漂亮的“淫纵女子”,与延州城市少年冶游,“狎昵荐枕”,无所不为,但直至死亡,人们并没有把她与菩萨联系起来。后来因为游方的西域胡僧在其墓前“敬礼焚香”,当地人们才知道她是菩萨的化身,于是为她设斋起塔。这则故事,据周一良先生推测,可能是在“密宗佛教的环境中产生的”。故事发生的唐代宗“大历中”,正是密宗高僧不空受代宗隆礼、密宗一派发展至颠峰的时代,与故事给出的时间适相契合。根据密宗的梵文经典,密宗的“慈悲”乃指“菩萨决心在自己涅槃前先度众生”,“而与女人交合叫瑜伽,他们将其看作有效的解脱方法”,则锁骨菩萨之化身女子,与少年“狎昵荐枕”,正是她涅槃前决心先度众生的“慈悲”行为,即引文中的“慈悲喜舍”(61)。尽管从密宗的角度,“延州妇人”的故事是合乎教义的,但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则严重相悖,故李复言将之作为“玄怪”而记录下来。或因唐代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女性的地位相对自由,因而延州妇人的行为虽然不为道德所许,却也没有受到强力阻挠或者人身限制,反而在死以后因其无家人而为州人“悲惜”,被集资安葬。然而当这个故事被收入南宋末年成书(咸淳五年,1269)的志磐《佛祖统纪》时,其情节却发生了重大的改动。该书卷四一《法运通塞志》唐宪宗元和四年(809)条:
    马郎妇者,出陕右。初是此地俗习骑射,蔑闻三宝之名。忽一少妇至,谓人曰:有人一夕通《普门品》者,则吾妇之。明旦诵彻者二十辈。复授以《般若经》,旦通犹十人。乃更授《法华经》,约三日通彻。独马氏子得通。乃具礼迎之。妇至,以疾求止它房,客未散而妇死,须臾坏烂,遂葬之。数日,有紫衣老僧至葬所,以锡拨其尸,挑金锁骨,谓众曰:“此普贤圣者,悯汝辈障重,故垂方便。”即陵空而去。(62)
    以之比照上引《续玄怪记》“延州妇人”,马郎妇显然仍是那位锁骨菩萨。但故事情节的改动是明显而重大的:延州妇人虽人尽可夫,却未正式结婚,马郎妇则是“具礼”成婚,而且虽然结婚,死时似乎仍是处子之身。延州妇人之“狎昵荐枕”是有求必应,并无条件和要求,马郎妇则以背诵佛经为成婚的条件。而且最后的入选者只能是一个人,因而须不断提高通经的难度来淘汰候选者。但最后的竞争优胜者仍然无缘与之成婚,因为她在结婚当夜借口疾病不与新郎同居,并于当夜离奇而死。故事显然是要说明:成婚仅仅是菩萨宣扬佛教、发展信众的权宜(“方便”)手段而已。故事所包含的这一并不隐讳的主题,被后来的禅师以语录体诗句作了更艺术更深刻的表达:“十分美丽谁家女,百倍聪明是马郎。堪笑金沙滩畔约,始终姻娅不成双。”“锦鳞吞钓上钩来,黄金骨已腾空去。”(63)另外,故事发生的时间更具体,背诵佛经的情节也更富于故事性,而就马郎妇的整体形象而言,不用讳言,也更符合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大约过了半个世纪,这个故事又被收入念常所撰佛教编年体通史《佛祖历代通载》(1341年成书)中,载于卷一五,文长不具录(64)。相对于《佛祖统纪》,故事的情节更为生动、详尽从而更具可读性。马郎妇由于“家世贞洁”,非“猥巷不检者”可比,因而不能以一人配众人,婚礼也不容苟简。当马氏子最终从众多诵经者中脱颖而出时,马郎妇要求他必须“请示父母,具媒妁聘礼”,然后才能成婚,因为这是“生人之大节”。结婚当夜马郎妇不愿同房,所提理由更符合常情;“客未散而妇命终”,马郎妇以贞洁之身告终更无悬疑。马郎妇之化,使陕右奉佛者大增,更凸现了其“慈悲喜舍”的效益。这时的马郎妇,已完成了从一个“淫纵女子”向一个“家世贞洁”即遵守儒家规范同时又崇信佛教的良家妇女的转变。当因此故,比《佛祖历代通载》稍后成书(1354)的宝洲《释氏稽古略》,在收入这个故事时在情节上已无多改动。不过仍有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化为马郎妇的菩萨不是《佛祖统纪》中的普贤,而变成了观世音。考虑到观世音的形象是在宋代晚期由男身而变为女身的,现在由她“示现为美女子”(65),则更为相宜了。
    我们知道,马郎妇故事从中唐到宋元的演变,正是程朱理学开始萌芽、发展、成熟并逐步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时期。尽管程颐提出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在宋代尚限于理论层面,并未成为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也未对宋代妇女的现实地位造成直接的影响,但从南宋下至元朝的长时段来看,这一道德说教正在逐步演变成压制、束缚妇女的现实枷锁。从洪迈对《琵琶引》的误解,宋人对韩愈、欧阳詹的评价,我们已看到这样一种倾向,特别是宋元时代对马郎妇故事的接受、改造过程,使我们看到宋明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桎梏作用在日益显示出来。它不仅为统治阶级所利用,而且对社会风俗乃至民众心理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值得注意的,上述马郎妇故事的文本演变,虽以佛教典籍为载体,然其演变之迹,反映的主要还是程朱理学日益增大的影响,更足见这一思想体系对社会的渗入之深刻,影响之广泛。按照内藤的唐宋变革说,理学的形成是进入中国近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相对于标志西方近代文明形成、并以自由平等、思想解放为旗帜的西洋文艺复兴,在宋代版文艺复兴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理学思想体系,似乎对于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起着与西洋文艺复兴相反的作用。这不禁引起我们对内藤“唐宋变革说”及其“近世”概念的反思。
    行文至此,兹对上文所述略作总结,以竟其篇。内藤湖南创立“宋以后近世说”--“唐宋变革说”,实为明治四十二年(1909),距今正好一个世纪。这一学术命题迄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则在于它的独创性和开放性。其独创性在于,内藤氏的“宋以后近世”概念,既以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固有特性为主轴,又有与西洋“近世”相重合或曰相通的一面,从而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另一个近世”,一个比西洋“近世”更具包容性或曰更带普遍性的时代概念。此说的开放性则在于其独特性和普遍性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它为这一学术命题的继承、发展或证伪、立异都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在礼仪、典章制度方面,宋多承唐制,并以汉唐故事为典范,而就思想文化而言,特别是从理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唐宋间的变革之大之剧,是划时代的,宋人亦有充分的时代自觉。尤其是仁宗以后,宋代士大夫以昂扬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力图将所处时代与汉唐区别开来,声称要与理想中的三代相接,这样一种时代自觉意识,与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们不无相似。伴随着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程朱理学的发展、成熟并逐步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宋人在解读前此时代而首先是唐代的文化时,往往出现误读、误解甚至改写,这是由于解读者自觉不自觉地依据所处时代的价值尺度,并夹杂着自己的希望和想象,来评价其解读对象所致,实际上是对前代文化的一种改造性或曰创造性接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