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结语 以上,围绕津田左右吉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反“亚洲主义”或“亚洲并非一体”的各种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讨论。从表面上看,在很多场合,其主张是极为简单地以“包括印度、中国,甚至包括日本之意义上的东洋文化,理应不存在”(45) 的形式表现出来,然而,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知,显然这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思想。 如本文第二节所讨论的那样,津田“亚洲并非一体”之思想基础中,有着对战前“亚洲主义”、“东亚新秩序”、“大东亚共荣圈”的批判。如第三节所讨论的那样,有着对战后新“亚洲一体”论的危机感。这些批判和危机感的背景中,如第四节所讨论的那样,有着对同时代东方各地区(亚洲、东洋)文化停滞的认识。进而如第五节所讨论的那样,有着他对“亚洲”、“东洋”概念本身体现着儒教式权势主义的批判。在此基础上,如第六节所详细讨论的那样,津田认为思想、文化一般说来是植根于民众“生活”的具体的特殊的东西,从此角度出发,对徒有其名的“亚洲”、“东洋”概念作出了否定。最后,如第七节所讨论的那样,津田将历史学规定为重视具体性特殊性的学问,反对概念化与法则化,对以抽象化为本质的哲学、形而上学持冷淡的态度。 这样一种体系性的、具有复杂内容和结构的东西,才是津田的反“亚洲主义”和“亚洲并非一体”理论。早就有人提出有必要批判地超越津田史学,我们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必须体会到,今天如果我们不能跨越津田提出的反“亚洲主义”、“亚洲并非一体”的理论,那就一步也无法向前迈进。 注释: ① 为保存可供读者检索的资料,对于原始文献,在保持原文的基础上,用括号标出译文。多次出现时,不再重复原文。--译者注 ② 如果想了解学界尤其是历史学界对津田学术整体的评价,可参阅上田正昭编:《人と思想津田左右吉(人与思想津田左右吉)》(三一书房,1974年)。因尚未出现来自中国思想史研究者的针对津田的认真评价,故此书未载入这方面的评价。 ③ 刊载于《心》第8卷第1号,1955年。第一次全集本第28卷,1966年。 ④ 见《支那思想と日本(中国思想与日本)》二之《3日本とぃはゅゐ東洋(日本和所谓的东洋)》,岩波新书,1938年。又见第一次全集本第20卷,1965年。 ⑤《文学に現はれなゐ我が国民思想の研究-平民文学の時代中-(文学所见日本国民思想的研究--平民文学的时代(中)》第十八章《文学观》,洛阳堂,1921年。又见第一次全集本第7卷,1964年。 ⑥ 见《中国思想与日本》二之《4現代生活とぃはゅゐ東洋(现代生活和所谓的东洋)》。 ⑦笔者最早读到津田著作在1963年,那时还是东京大学文学部三年级的学生。其具体经过可参阅池田知久:《津田左右吉『道家の思想とその展開』--未熟な時代におけゐ私の格闘(津田左右吉〈道家的思想及其展开〉--我在不成熟年代的奋斗)》,中文研究会《未名》第27号,神户大学人文学研究科中国文学研究室发行,2009年。此外,笔者关于津田之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讨论,可参照:《津田左右吉と中国思想史研究(津田左右吉与中国思想史研究)》(学术会议“津田左右吉から学ぶ(从津田左右吉那里学到的)”,东方学会第51次全国总会学术报告,2001年,《东方学会报》第81期(2001年)有其概要。中国思想文化学概论“某种亚洲论--津田左右吉与中国思想史研究”(东京大学教养学部讲义,2001年度第二学期)。 ⑧ 对这段引文的分析,参照了家永三郎《津田左右吉の思想史的研究(对津田左右吉的思想史式的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72年)第五编第一章《“非常時”下の思想界と津田史学(“非常时期”下的思想界和津田史学)》。 ⑨《历史教育》第6卷第8号,1931年。第一次全集本第28卷,1964年。 ⑩ 家永三郎:《对津田左右吉的思想史式的研究》第五编第一章《“非常时期”下的思想界和津田史学》。 (11) 《中央公论》1939年11月号。 (12) 《图书》1963年10月号,东京:岩波书店。 (13) 参照家永三郎:《对津田左右吉的思想史式的研究》第五编第一章《“非常时期”下的思想界和津田史学》。 (14) 第一次《津田左右吉全集》别卷第五“附录”,1966年。 (15) 《东洋文库论丛》第八,1927年。第一次全集本第13卷,1964年。 (16) 《日本历史讲座》八,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57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