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江南地区的“口岸”变迁:公元750-1840年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经济史》2011年第2期 张忠民 参加讨论

在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中,长时段的经济变迁考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具有较大的研究难度【1】。称其重要,是因为惟有长时段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揭示和解读一国、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性的趋势;言其难度大,是因为这样的研究不仅在资料而臣在研究方法上都有着更不一般的要求。自唐宋以来,江南地区已逐渐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经济最为发展的地区之一【2】。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对外经济交往。这种经济交往很大程度上依靠和得益于“口岸”,或者说口岸变迁与区域发展在江南地区互为因果,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地区特性及发展的路径特点。关于唐宋以来,特别是元明清时期的江南口岸,学者们已经有过不少的研究【3】,但这些研究大多为对某一时期、某一口岸的分别研究;同样,在关于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长时段研究中,直接考察口岸变迁的论述似乎也不多见【4】。本文试图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长期变迁的视角,回顾和梳理江南口岸变迁的历史进程,并由此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江南的初兴与唐宋时期之青龙镇--小杭州之誉
    唐代中国的东南沿海有二大重要口岸,北为扬州,南为广州。其中扬州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既是当时富冠天下的商业大都市,也是中国与东南亚及西亚诸国通商的重要贸易口岸。以后,由于海岸线的逐渐东移,以及长江泥沙大量堆积导致航道淤浅,宋初已渐失长江三角洲口岸地位。在此同时,地处江南吴淞江下游青龙江的青龙镇开始兴起。
    青龙镇相传因三国时孙吴政权曾在此建造青龙战舰而得名,但何时建镇说法不一。有称唐天宝年间,亦有说宋淳化年间【5】。但不管怎样,当唐代长江下游扬州的口岸地位开始发生变化时,位于吴淞江中游,时属秀州华亭县的青龙镇,唐宋年间,特别是宋代,开始成为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出海口岸。从现有资料记载看,唐天宝二年(714)青龙镇南建起报德寺(宋改名为隆福寺,清为吉云禅寺);长庆年间又在报德寺北建立国清寺及七级宝塔(宋改名为隆平寺,明为城隍庙),应该说至少到中唐时青龙镇已经具有相当的聚落规模。
    唐宋时代青龙镇口岸地位之表现,一是商贾汇聚,商舶齐集,商业贸易兴盛。唐大中年间已有口本、新罗海船至青龙镇的记载【6】。北宋嘉祐七年(1062),镇上隆平寺造起七层宝塔,成为进出船只的导航标识。据是年所立《隆平寺灵鉴宝塔铭》记载,是时往来青龙镇的贸易海船,“自杭、苏、湖、常等州月日而至;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岁二、三至;广南、日本、新罗岁或一至”。【7】
    二是由于口岸贸易及商业之繁华,政府已经在此设有海关及税收机构。北宋政和三年(1113),朝廷在“秀州华亭县兴置市舶务”,即在青龙镇专设税务监官,商船到岸即依市舶法抽解博买。以后一段时间。青龙江一度淤浅,进口商船减少,朝廷遂罢青龙镇监宫,令县官兼理。宣和元年(1119),青龙江开浚深广,蕃商舶船辐辏云集,朝廷又再设专职监官。南宋初,青龙镇口岸地位更显重要。建炎四年(1130),华亭市舶务由华亭县城移至青龙镇;而总辖两浙各州市舶务的两浙提举市舶司也在绍兴二年(1132)移就华亭县治【8】。此外,宋代的青龙镇还设有水陆巡检司,驻有镇将,负责地方治安、稽私巡逻。镇上设有官廨、镇学、税务、狱、仓、茶场、酒坊等,所设机构已超过一般镇治而接近县治。北宋熙宁十年(1077),青龙镇商税收入15897贯,在当时秀州所设七处商务中,仅次于州城、华亭城而位居第三【9】。在当时秀州所设的十七处酒务中,青龙镇酒务仅位于州城之后而居华亭县城之前,位列第二,可见其地位之重要【10】。
    三是口岸贸易及其商业之繁华,致使富商巨贾、豪宗右姓纷纷汇聚其地。镇上寺院、街衢、廛肆鳞次栉比,市廛杂夷夏之人,宝货当东南之物,烟火万家,人号小杭州【11】。宋人梅尧臣《青龙杂志》称青龙镇有三十六坊、二十二桥。应熙《青龙赋》称,青龙巨镇,控江而浙淮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光绪《青浦县志》载北宋时青龙镇,“海舶百货交集,梵宇亭台极其壮丽,龙舟嬉水冠松江南,论者比之杭州”。南宋嘉定年间,镇监赵彦在镇东北新建镇学学宫,中有聚星堂、勒书楼等;景定年间,镇监魏大年于镇治前修建拂云亭,四面植竹万竿,苍翠扶疏。淳祐年间,镇监林鉴大治坊巷、桥梁、道路等等,均可见镇之聚落规模。
    上述可见,唐宋时代青龙镇之繁盛,并不仅在于本地消费市场,也不仅只是一个州县范围内市镇聚落的繁盛,而是江南甚至更大范围内市场流通和贸易繁盛的体现,是有着一定纵深腹地的作为江南口岸的兴盛。青龙镇口岸地位的形成与繁盛与其自然地理条件及地理位置有着极大的关联。青龙镇位于吴淞江重要支流青龙江畔,南经吴淞江五大支浦之一的顾会浦与华亭县城相通,泛舟南下可直达浙西诸境;溯吴淞江西行又可抵苏南名城苏州,并和运河相通。当吴淞江水深江宽、青龙江通畅时,青龙镇自然就成为江南地区理想的贸易点及最重要的出海口。但是,当这一“地利”条件发生变化,即吴淞江及其水系不断淤塞时,其中落也就成为不可避免之事。事实上,即使在青龙镇繁盛之时,吴淞江及其水系的淤浅以及随之而来的疏浚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北宋元祐元年(1086)重疏青龙江,但到政和年间青龙江又渐趋湮塞,以致“蕃舶鲜至”。南宋时,因为海岸线东移、吴淞江和青龙江淤浅,已有更多的商舶不进青龙镇而在江湾镇【12】、黄姚镇贸易【13】。以致乾道二年(1166)废市舶司。元代时,几度疏浚吴淞江,青龙镇曾复通舟楫。但由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特有的自然条件,长江泥沙的不断堆积,造成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东移,使得位于吴淞江中游的青龙镇作为出海口离海岸线越来越远;同时在泥沙淤积作用下,昔日深广通畅的吴淞、青龙两水道也河床淤浅、河道渐窄,海船经吴淞江上溯青龙镇发生极大困难。到元朝至元年间,青龙镇已经是“无复海商之往来”【14】。元末战乱,青龙镇除遭洗劫外又河道淤塞,青龙江“潮淤水涸,民业渐衰”,“市舶之区徙于太仓”。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析华亭、上海二县部分县域设置青浦县,县治一度设在青龙镇。但历时不久青浦县撤废。隆庆年间重设青浦县,青龙镇因地处偏僻终未能成县治之选。此后之青龙镇日趋废败,清初时,昔日东南雄胜名区,所巍然存者唯一座青龙塔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