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张修桂著:《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34-341页。 [13]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卷14,《沽河》,(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14] 《三国志·魏书》,《魏书第一·武帝纪》。 [15]谭其骧:《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地理》第四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6]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卷11,《滱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17]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卷11,《易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39页。 [18]乾隆《河间府志》卷3,《舆地志》。 [19] 《禹贡锥指》卷2,《冀州》。 [20] 《太平寰宇记》卷66,《河北道十五》。 [21] 《太平寰宇记》卷67,《河北道十六》。 [22]陈桥驿:《水经注校释》卷11,(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9页。 [23] 《宋史》卷95,《河渠志五》。 [24]王建革:《清浊分流:环境变迁与清代大清河下游治水特点》,《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5] 《禹贡锥指》卷2,《冀州》。 [26] [宋]王象之撰,李勇先校点:《舆地纪胜》辑补卷第35,《祁州》,(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7] [宋]王象之撰,李勇先校点:《舆地纪胜》辑补卷第34,《深州》,(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8]万历《任丘县志》集1,《地理》。 [29]雍正《畿辅通志》卷22,《川》 [30]嘉靖《河间府志》卷6,《河道志》。 [31]民国《高阳县志》卷1,《地理》。 [32]民国《高阳县志》卷1,《地理》。 [33]乾隆《河问县志》卷1,《河渠》。 [34] 《大明一统志》卷2,《保定府》。 [35]弘治《保定郡志》卷12,《山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