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历代生态环境变迁述论(4)
五、宋元时期 宋朝建立初期,面对的是百业凋敝的衰败景象。宋朝政府首先实行林木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政策,奖励耕殖,林农并举。之所以有这样的举措,主要是因为:一是林木是薪炭的来源;二是随着造纸、造船和建筑行业的发展,木材的需求大量增加;三是宋代人已有了朴素的生态观;四是战争所致。对于宁夏来说,因战争造林,尤其要紧。宋夏战争中,宋王朝一直处在被动防御的境地。因此,营建和保护军事防护林“以限胡马”、“以捍奔突之势”[17],成为宋朝统治者巩固西北边防的重要措施。虽然宋朝政府大力倡导边境植树造林,但对于处在战争胶着状态的宁夏,又是另一种情况:西夏都城兴庆府在宁夏北部平原,宁夏南部固原又是北宋防御西夏的前沿,频繁的战争冲突,长时间的对峙状态,要靠大量营建军事防护林来对付富有进攻性的西夏军队,似乎无济于事。或者,原本就来不及营建军事防护林带。相反,宋夏战争,对宁夏境内原有的森林和草场的毁坏极为严重。除战争之外,人为砍伐程度加大。主要是六盘山森林用于中原建筑的砍伐;海原南华山森林用于李元昊修建天都山行宫等。同时,由于宋夏沿边大范围的驻军开垦,草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唐代以来形成的苑马牧监早已荡然无存,南部固原完全成为军事性质的行政建制:先后设置三个州级政权--镇戎军、德顺军、怀德军,固原成为宋朝向北部西夏用兵防御的重要指挥中枢,沿边修筑了不少堡寨,招募了不少各种名目的军队,开垦了沿边的大量土地,原有草场全部垦为农田,就连蕃兵,也得到了土地。当时的“屯田范围之广,已经到了无地不耕的地步”[18]。原来从事畜牧业的少数民族,在蕃兵、弓箭手、强人的名目和制度下,都改而从事农耕生产。如此开垦,生态怎么能保护得下来。宋夏对峙时期,宁夏北部西夏政权虽以畜牧为主,也兼营农业,生态相对得以保持,环境尚好。 元代,是固原历史上的特殊时期。成吉思汗时就已经看重了固原的军事地理位置,奠定了固原在元统一南宋过程中的地位,尤其是安西王府的设立。在这个过程中,军屯是固原历史上较厉害的时期之一。固原驻守规模较大的军队,使大量的荒地先后得以开垦;安西王府的修建,使六盘山森林资源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砍伐,生态环境在宋代毁坏的基础上更为加剧。统一南宋之后的和平安定的年代里,军屯相对减弱,生态逐渐得以生息恢复,尤其是草场生态得以恢复。元代后期,明显侵占畜牧地的掠夺式经营形式已明显弱化,就是农耕地区的田亩,也已经宽松了许多。但北部却不完全一样。宁夏北部,同样是大力推行屯田。忽必烈受中原汉文化思想的影响,保护农业生产,虽然是马上民族,却禁止占农田为牧地。元代宁夏北部屯田,主要是招募无业农民开垦;而南部固原主要是军屯。元代宁夏平原的灌区得到了大规模开发,尤其是水利的修复,采用和推广了新的工程灌溉技术,对宁夏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六、明清时期 明代以前,宁夏南部的生态状况是这样的:六盘山一带仍有大片森林覆盖,树木的品种也很多,即使在明代初年还保存有相当的林区。但到了明代中叶以后,生态环境就急转直下了,这是一个无法弥补的转折。从西周到明代中期,这期间经历了2300 多年的变迁,不断遭人力和自然力的破坏,固原境内的森林景观早已不同于先前了,平原、高原上的森林基本消失殆尽,丘陵地区也只剩下一些规模不大的残林。明代前期,宁夏北部贺兰山一带保存有一定规模的林区,中叶以后,由于战争和人为的破坏,同样遭到严重的毁坏。 明朝建立,面对的是元末战乱之余的荒凉景象:赤地千里,经济凋敝。与其他朝代一样,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就推行奖励垦荒、移民屯田的政策。尤其是朱元璋在位时,从国防需要出发,对西北边关林区曾下令封殖为禁山,采取了地区性的保护森林措施。这种政策一直延续到正统年间,前后持续约80 年时间。80 年的保护措施,对宁夏生态的保护和发展起了一定的延缓作用,呈现出“延袤数千里,山势高险,林木茂密”的景象[19]。自宪宗成化元年( 公元1465 年) 开始,由于北边军事防务的加剧,宁夏境内驻边军队的增加,大规模屯垦带来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是重点地区。当时的有识之士曾一再重申朱元璋时的林禁政策,保护西北边关林区。但面对北边屡屡而起的战争,明朝政府已经顾不得这些了。地方上的规利之徒、不法地方势力乘机入山任意砍伐林木,贩卖各地。明代中叶余珊在他的《陈言时政十渐疏》里说:陕西延绥、宁夏、固原这一带边关“近年以来,因循怠弛,斩木搏兽,自拆其藩蓠”[20]。可见,当时滥伐林木在宁夏也是十分严重的。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宁夏境内人为毁坏林木生态的程度。 明代北边设有九大重镇,在宁夏境内就有两个:北部的宁夏,南部的固原。尤其是固原,地处黄土高原,更是重灾地区。就整个宁夏全境看,屯田名目繁多,民屯、军屯、商屯蜂拥而上。当地方官员和驻军将帅督促千军万马,将平原( 包括平川) 之地大规模地毁林垦草垦尽之后,继而又向纵深发展,“所至皆高山峭壁,横亘数百里,土人耕牧,锄山为田,虽悬崖偏坡,天地不废”[21]。明代初年“屯田遍天下,而西北为最”。在西北,宁夏恐怕是最厉害的了,森林毁完了,草本植被也是精光。宁夏的生态环境遭到了致命的摧毁,尤其是南部固原。生态环境的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给黄河带来了灾难。据研究资料表明:明代黄河决口301次,漫溢138次,迁徙15次[22]。从黄河灾害,我们看到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同时,水土流失也使黄河中游的湖泊消失。研究者认为:明代时黄河中游的湖泊已基本淤涸。这些湖泊经历黄河的变迁,泥沙的淤积,湖水自身的渗漏、蒸发,至五代已渐次干涸或淤成了平陆,到明代已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湖泊了[23]。相比较,高原上的著名湖泊--朝那湫,地处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边缘的固原,秦汉以来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们都先后到这里祭祀过。明代,朝那湫方圆尚有数十里。明代人写的《嘉靖固原州志》里有详细记载。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明代中期以前固原的生态环境相对还好一些,没有到一定程度的恶化。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