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统耕犁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3)
三、产生不同形制犁分布特点的原因 由于山西地区地理环境不同和人文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地理环境分布着不同的犁的形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农业地理环境的不同。山西是一个高原、山地、盆地为主要地理特点的地区,地势起伏大,地貌类型复杂。 1.东部太行山地和山间构造盆地区。本区分为南北两区: 晋东北山地和山间盆地。包括阳泉一平定及其以北地区,由一系列北东向的山地和间山盆地组成。自北而南为恒山--六梭山断块山地,广灵--灵丘断陷盆地,五台山断块山地,五台山山前拗陷盆地,系舟山溶蚀山地,寿阳--阳泉构造盆地等。山地的基底为前震旦纪岩系,上部露出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海拔高度一般大于2000米,相对高差超1000米,为全省海拔最高和高差较大的山地。山体多北部翘起,以大断裂与盆地相接,北坡陡峭,沟谷深切;南坡则较和缓,少见岩壁。各山间盆地,填充了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晋东南山地和沁潞高原。本区东和东南是太行山,西北为系舟山,西为太岳山,西南为中条山,除系舟山外,其余山地都是背斜构造,外围多以大断层与华北平原和汾河中、下游平原及黄河谷地相接,高差从百米至千米以上。在周围山地之间是:一个起伏和缓、被抬升的构造盆地,被称为沁潞高原。周围山地除中条山西段出露前寒武纪变质岩外,其它多为寒武、奥陶纪灰岩。这里相对高差大,形成多级夷平面。山地的陷落部分形成盆地,如黎城盆地,由于溶岩作用,这里发育有多层溶洞和岩溶大泉。沁潞高原内部,受沁、漳、丹诸河的切割,增加了地面的起伏,但在构造上,却是一个宽阔的向斜。在向斜构造中有若干充填湖相沉积、红土及黄土的堆积小盆地。如沁县、武乡一褒垣、长治、高平、晋城和阳城等盆地。盆地中发育着已被分割的黄土原和黄土丘陵地貌,周围多为相对高度较小的中山。 2.中部断陷盆地区。本区位于省境中部,包括5大盆地。大同盆地:位于省境北部桑干河上游,地势较高,是一个向中心倾斜的洪积、冲积平原。忻定盆地:包括滹沱河上游谷地和忻州盆地,四周被云中山、恒山、五台山、系舟山环绕,是山西中部断裂沉降带的一部分。太原盆地:盆地海拔700-800米,长130多千米,宽约40千米。盆地东西侧以断层崖与山地相接,断层三角面和复式洪积扇非常发育,沿断裂带有大型岩溶泉露出。盆地边缘可见到被分割的平顶黄土台地,被分割的平顶黄土台地,有的已被分割成丘陵。临汾盆地:盆地海拔400-600米,由于汾河的侵蚀、堆积作用,在河床两侧形成多级阶地。阶地上有明显的冲沟发育,山麓有洪积扇。运城盆地:盆地海拔350-500米,地处中条山山前断陷带内,以运城盐池最为低洼,最低处仅324.5米。盆地在构造上是一个强烈沉降的盆地,地表全为新生界地层覆盖。除沿中条山麓一带有由粗粒物质组成的洪积扇外,大部分以淤泥质湖相沉积为主。地势低洼,湖泊较多。 3.吕梁山地和晋西北高原丘陵区。本区位于汾河谷地以西,包括一个山地和一个丘陵区。吕梁山地:北起管涔山,南到龙门山,为吕梁复背斜的核心部分,南北长300千米,东西宽约30-100千米,是山西最大的山系。该部为古老变质岩及寒武奥陶系石灰岩组成,两翼为石炭二迭系砂页岩。山地分割破碎,覆盖黄土的宽展河谷往往深入山地,贯通东西。东坡较为陡直,森林茂密;西坡较为和缓,逐渐为黄土丘陵区。 晋西北高原丘陵区:本区基本上是一个拗陷沉降区,沉积了寒武、奥陶、石炭、二迭各系及中生界地层;新生代以后,有三趾马红土和黄土沉积;还有因火山活动,形成了左云、右玉北部的熔岩台地和牛心山、小南山以及浮石山等火山锥。整个地区是一个起伏和缓的高原丘陵区,海拔在1300-1500米,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下,北部黄河水系的苍头河流域,地面切割轻微;南部为海河水系流域,各河对地面切割较强,比较破碎。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