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陈旉农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亚洲农业的过去、现在 李根蟠 参加讨论

[7]韩愈《送陆歙州诗序》,载《全唐文》卷555
    [8]权德舆《论江淮水灾上疏》,载《全唐文》卷486。
    [9]唐代以前中国只有北方农书而没有南方农书,唐代出现了陆龟蒙《耒耜经》和陆羽《茶经》等南方农书,但它们反映的只是南方农业工具或农业技术的一个侧面,比较全面地反映江南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特点的任务,是由陈旉《农书》首先承担起来的。
    [10]此典出自《周易》泰卦象辞,原文是:“后(指帝王)以财(”财“通”裁“,这里兼有遵循和协调的意思。)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意指帝王的职责是依据天时地宜安排人民的生产生活。陈旉认为他的《农书》有助于帝王完成其根本的职责。
    [11]“五四”时期,为了冲破几千年的封建牢笼,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现在回过头来总结,当时的认识是有片面性的。但我们不能因为这种片面性而否定“五四运动”提倡新文化的意义。为了冲决过去,有时是需要“矫枉过正”的。《陈旉农书》对《齐民要术》的批评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一种“矫枉过正”。当然,这种类比只是取其一定意义上的相似,两者的性质毕竟是完全不同的。
    [12]参阅拙作《略谈气候异变对中国上古农业转型的影响》,《气象与减灾研究》2007年第4期;《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第一篇,科学出版社,2000年。
    [13]《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第45页(其中魏晋200年,误为“魏晋南北朝200年”);《中国灾害通史·魏晋南北朝卷》第48页,第142页。均系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据我对有关史料的复核,《中国灾害通史》虽间有疏漏和不准确之处,但资料收集比较全面,上述统计可以反映魏晋南北朝旱灾发生的大势。
    [14]《晋书·五行志》
    [15]需要说明的是:1)上述统计不包括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旱灾;2)只统计有灾年份,但有些年份春夏发生旱情,秋冬又发生旱情。如《魏书·高祖纪》太和二十年(496年)载:“七月,帝以久旱,咸秩羣神,自癸未不食,至于乙酉。是夜澍雨大洽。”又载:“[十二月]以西北州郡旱俭,遣侍臣循察,开仓赈恤。”有些年份则不止一个地区发生旱情。如《魏书·世宗纪》载:“[正始元年(504)]六月,以旱彻乐减膳……”这是洛阳等地的旱灾。《魏书·源贺附子传》又载:“代表诸蕃,北固、高车外叛,寻遭旱俭。”则是北方草原地区的旱灾。3)有些有灾年份,文献记载可能缺漏。如《魏书·显祖纪》只有献文帝时(466-471年)两年的旱情记载,而《魏书·食货志》则说:“至(按,天安、皇兴是献文帝的年号)间,岁频大旱,绢匹千钱。”发生旱灾恐怕不止两年。
    [16]参见《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第二编第四章表10。
    [17]在《齐民要术》里,“泽”不同于雨水,是指土壤水分,即土壤墒情。所谓“藉泽”、“及泽”,是指在做好土壤保墑工作的基础上,抓住土壤墒情良好的时机,及时播种。
    [18]《陈旉农书》成书于南宋初年(1049年),其作者陈旉生活在两宋之间,其足迹遍及江淮、江南各地。后隐居扬州西山,亲自经营田庄。
    [19]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第一章“总论”之三,岳麓书社,2003年。郑学檬认为,南北自然环境的变迁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一个重要因素。
    [20]邹逸麟:《我国环境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初探》,载《椿庐史地论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21]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6页。
    [22]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95、99页。
    [23]据研究,唐宋南方湖泊面积是继续增大的趋势,参见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第一章“总论”之三。
    [24]宋·苏辙《栾城应诏集》卷十。
    [25]《汉书·货殖列传》
    [26]参见拙著《先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理论及其基础》,载《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现代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27]《齐民要术》重视大田作物的轮作倒茬,有的学者根据《齐民要术》给出的各种作物可能安排的茬口,推导当时实行多种形式的复种制度,这是靠不住的。北方大田如要实行复种,一般要以冬麦枢纽安排作物的种植,但《齐民要术》强调种大小麦必须“五月六月暵地”,这就基本上堵死了实行复种的可能。
    [28]《齐民要术》谈到大田粮食作物与绿肥作物的轮作,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大田不施肥的不足。
    [29]《农书·天时之宜篇》
    [30]《生物学通报》1957年5月号。
    [31]参见上引石声汉文。
    [32]陈旉《农书·六种之宜篇》
    [33]《左传》昭公元年
    [34]陈旉《农书·地势之宜篇》。参见拙著《〈陈旉农书〉与三才理论--与〈齐民要术〉的比较》,载《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5]宋·秦观《淮海集》卷十五。
    [36]宋·髙斯得《耻堂存稿》卷五《宁国府劝农文》
    [37]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卷四十《福州劝农文》
    [38]徐琪等:《中国太湖流域水稻土》,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王建革:《技术与圩田土壤环境史:以嘉湖平原为中心》,《中国农史》2006年第1期。徐琪对水稻土作了以下概括性描述:“水稻土是在水旱交替耕作条件下形成的。通过灌溉、排水、耕作、施肥与栽培收获等措施,周期性的干湿交替和氧化还原作用,使某些易还原物质与悬浮性胶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土壤剖面中淋溶淀积,从而形成了水稻土特有的发生层和形态剖面。”
    [39]《农书·耕耨之宜篇》
    [40]《知本提纲》
    [41]载《洺水集》卷十九《壬申富阳劝农》。
    [42]城市收集管理粪便的材料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据《太平广记》卷243记载,唐代长安有“剔粪”致富的,但粪便收集后的去向和用途尚不清楚。
    [43]宋·黄裳《演山集》卷三十五
    [44]宋·仲并《浮山集》卷十《代平江守劝农文》
    [45]宋·蔡戡《定斋集》卷十三《隆兴府劝农文》
    [46]宋·髙斯得《耻堂存稿》卷五《宁国府劝农文》
    [47]宋·吴泳《鹤林集》卷三十九《兴隆府劝农文》
    [48]宋·陈大猷《书集传或问》卷上
    [49]佚存丛书残本《景文宋公集》卷九十八《录田父语》。
    [50]宋·陈傅良《止斋集》卷四十四《桂阳军劝农文》
    [51]王建革:《技术与圩田土壤环境史:以嘉湖平原为中心》,《中国农史》2006年第1期。
    [52]如《宋史·食货志》载:“庆元二年,户部尚书袁说友等言:浙西围田相望,皆千百亩,陂塘溇渎悉为田畴,有水则无地可潴,有旱则无水可戽。不严禁之,后将益甚,无复稔岁矣。”
    [53]就我所看到的资料,该语出于江南人的著作中。明代吴县人杨循吉自撰生圹碑中有“三山六水一分之田”之说(载《吴都文粹续集》卷四十三),清康熙年间吴兴董谷士、董炳文所辑《古今类传》卷四中有“三山六水一之田”一语。这种概括大致符合江南情况,但与全国的地貌则不相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