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于中共党史研究 先生从来不把中共党史看作是独立于历史学之外的一门学科,认为对历史研究适用的一般法则,对党史研究同样适用,党史研究应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展开。他从20世纪60年代参编四卷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到80年代代理主编50卷大型丛书《中共党史人物传》,直至去年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的中国》(《史学月刊》2001年第3期),无不遵循历史学研究的普遍原则,即以史料说话,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可以说,先生在党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也反映了他在史学研究方面的进展。 先生还主张把党史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因为各个学科是相通的,互相都有影响。他举过一个很深刻的例子:如果思想史研究中对于整个社会思潮与个别人物思想的关系认识不足,就会在研究中产生很大的缺陷,如在党史研究中脱离开整个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整个社会思潮去考察历史,主要集中在两条路线上,两条路线又主要集中在几个人身上,正确路线的代表几个人,错误路线的代表几个人。而脱离开具体历史背景,就讲不清楚问题,使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变得很枯燥,越走这个胡同越死。(《关于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几个问题》,《板凳集》)这一认识,指出了很长时间以来党史研究所存在的问题。而先生最近发表的《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社会科学》(上海)2001年第7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光明日报》2001年7月3日)等论文,从整个历史发展的大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考察分析,可以说是他将各学科研究相结合的代表作。 先生曾寄语《党史与现实》杂志:扬长避短,就地取材。意思是说地方党史研究要有自己的特色。对于当前整个党史学科研究的现状,先生指出,江泽民总书记2001年关于四个“同样重要”的“八七”讲话,对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将起重大作用;对于党史的研究与推进,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与鞭策。这是研究党史很好的机遇,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研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许多大学的东亚研究所,都有很多研究中国的专家、教授,办有各种有关中国史的杂志,出版了各种专著。对他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作出应对、回答。就是说,我们的党史研究还有一个面对世界的问题。先生希望党史研究多出成果,多出优秀的成果。 彭明教授关于上述各方面的研究,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内在有机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他对于近代中国历史尤其是五四运动史的完整的认识和评价。这不仅填补了国内学术研究的空白,促进了历史研究的多方面展开,而且对于今天中国革命史、中华民国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等学科建设及学术界的健康争鸣,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犹喜彭郎一树春” 彭明教授著述甚丰,为学界同仁所称道。1993年春节之际,已届80高龄的著名学者孙思白教授寄他小诗一首: 君住西郊我住城,毗邻却似里千程。 一年才只两三见,梦里空怀八角亭。 亭里当年聚五人,至今不见麓公陈。 掩书余子皆伤老,犹喜彭郎一树春。 诗中的“八角亭”,指作者与彭明教授60年代在近代史所合作编书处;而亭里所聚的“五人”,则指李新、彭明、孙思白、蔡尚思、陈旭麓五位主编。犹喜彭郎一树春,这可以说是同辈学人对先生成就的肯定与赞赏。 半个多世纪以来,彭明教授除了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多次承担国家重大社科课题的研究。现在他正主持国家“九五”重大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的研究工作。截止到2001年底,他已出版学术专著及论文集十余部,论文150多篇,并主编过多种教材、丛书和资料选辑等,著述总量多达几千万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1979年到2000年,彭明教授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及中国人民大学的重大科研奖、教材奖十多次。 先生在学术、科研方面硕果累累,在教书育人上的成绩也非常突出。多年来,他不仅给学生传授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结合课程内容,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仅培养了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助教进修生等数以千计的学生,还培养了两名硕士生,二十多名博士生,指导了十余名访问学者。他所培养的研究生,大都在各高校、科研机构工作,并成为各自工作单位的教学、科研骨干,有的还是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在2000年之前,他每年都坚持为新入学的本科生讲解校史。在许多兄弟院校如南京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连海军政治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兼任名誉教授、教授、客座教授的时候,也为他们培养研究生、青年教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彭明教授是无愧于“为人师表”这一要求的。虽然他现在已经成就斐然,但依旧保持着一颗平淡、平常心,坚持自己的治学原则。在与研究生的谈话中,先生多次表示: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国家多培养几个合格的、出色的人才。在已经出版的一些学术著作中,先生也多次表达过这样的意愿:“将来如果条件许可的话,我愿意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现在看来,先生正以自己大量诚实而有效的劳动,践履并实现着对自己的期许和愿望,迈向新的学术高峰。我们相信,彭明教授学术生命常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