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桐工作”辨析(10)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杨天石 参加讨论

张季鸾虽已向日方表示“不管”,但是他仍然对中日谈判存有希望。9月23日,张季鸾致函陈布雷云:“对今后看法,弟微有不同。弟以为判断局势之第一关键,在看是否以敌大本营之名义来开正式交涉,果来交涉,即当认定其有若干诚意”,“盖既来交涉,则为承认是国家与国家间之正式议和,一也,汪奸当然取消,二也”。此前,陈布雷认为,日军进攻安南,中国的对外联络线受到威胁,说明日方没有议和诚意。对此,张季鸾表示:“安南问题,当然有威胁我方之恶意,然不能因此之故,即断定敌人不企图正式议和。”他说:“和战本为同一问题之两面,中日现在战争之中,而又并无和的头绪,在我方似不必过于重视其另辟一新战场之企图,即藉以判断其政策如何。”他表示:自己的“工作目的”在于执行一种试验,即“敌人宣传愿与我政府议和之是真是伪”。他认为,此点关系中国今后半年乃至一年间之“一切抗建工作”。(注:《炽(张季鸾)致陈布雷函》,1940后9月23日下午,“蒋挡”。)
    陈布雷反对张季鸾对“和谈”的幻想,要求张季鸾结束在香港的工作,尽早回渝。9月24日,张季鸾复函陈布雷:取消前函所述意见,自即日起,对外对内均脱离此问题,不再报告和知传来的敌情;所保管之“港币小款”,亦不再负保管之责;将向中航公司订票,尽早动身。(注:《炽(张季鸾)致陈布雷函》,1940年9月24日,“蒋档”。)
    宋子良以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的“至亲”身份擅自与日方谈判,张季鸾对此深为不满。正当此际,一件关于宋子良谈话的新情报帮助张季鸾作出判断。9月24日晚,张季鸾读到和知鹰二致何以之的最新电文,其要点为:铃木报告,谓宋子良近谈,本月13、14、15日,委员长曾与戴笠、张群、张治中秘密研究此事。又云:因近日委员长不满于孔、何二人,故孔、何不参加会议。张季鸾认为,“其最可笑之语为委员长表示,交涉可继续进行。”张季鸾判断:“无论宋君如何荒唐幼稚,断不会作此可笑之谣言,是可确定为铃木所捏造矣。”对于铃木捏造此类谣言的目的与效用,张季鸾致函陈布雷称:板垣屡次向国内报告,和平条件业已成熟,并且逼迫近卫写信向我方表态。近卫信件在我方虽不觉重要,但在日方却是总理大臣公函,板垣无法卸责,只能继续不断造谣,希图继续控制军权,“以达其继续进行勾汪签约延长现状之目的”。(注:《炽(张季鸾)致陈布雷函》,1940年9月25日早,“蒋档”。)
    当时,和知鹰二召何以之赴沪。9月25日,何到张季鸾寓所会面,张要何到沪后明确告诉和知,“所有铃木报告中之宋子良谈话,绝对为铃木捏造”,建议和知向东京切实报告。(注:《炽(张季鸾)致陈布雷函》,1940年9月25日早,“蒋档”。)同时,张季鸾也要何向和知转达:为大局起见,在一两个月之内,如东京确有正式讲和诚意,并有适当内容时,允许和知与张通信一次,但仅以一次为限。张称:“当拚其最后之信用转达一次,盖中国实在认日本无诚意也。”张并称,如东京确有进行之意,则个人愿忠告:第一,停止进攻云南及轰炸一类威胁、压迫行动;第二,须有建立平等的“新国交”的决心,绝对不可向中国方面提出“承认伪满、中日联盟”等一类要求,否则张不能转达。(注:此为陈布雷指示张季鸾者。)第三,根据上述两项作正式之准备,可来一次信,说明派何人负责开谈及其他具体事项。张特别强调:当年冬天,准备往陕西终南山养病,和知来信,须在两个月之内,“过时则我人山已深。无法接头矣”。何以之向张表示:“除非东京真正弄好,彼亦不敢赞成接洽。盖在板垣之下接洽,则中国上当也。”(注:《炽(张季鸾)致陈布雷函》,1940年9月25日夕,“蒋档”。)
    张季鸾要何以之转告和知鹰二的话,有类最后通牒。之所以如此,据张季鸾致陈布雷函,其用意在于:在敌人内部暴露板垣等之欺骗;试验敌国今后究竟如何。此前,日本早已强迫法国封闭滇越铁路,英国也一度宣布封闭滇缅路,中国的对外国际通道先后受阻,抗战环境愈益艰难。张季鸾认为,形势断不能无条件乐观,个人可以封锁,国家不容封锁,保留与和知的联系线索,有益无损。之所以只允许通信一次,是为了使之“更为严重而有力”。他说:“弟近月颇感敌人求结束战事之心已达顶点。盖如待其南进顺利,稳占安南,并控制缅甸,而美国又不实际干涉,则彼时敌人心理恐又一变,因此现时之对敌工作,恐正为最紧要而有用之时。”关于宋子良,张季鸾建议,应命其迅速出洋,或令其回渝,借以“打破敌人和平攻势”。他提醒陈布雷:“铃木制造之假故事,方日异月新,喧腾于日人内部”,“观铃木造谣之猛烈,则所谓假委状、假信件,恐系铃木所捏造。”(注:《炽(张季鸾)致陈布雷函》,1940年9月25日早,“蒋档”。)
    尽管张季鸾方面认为谈判仍有必要,但是重庆方面已对谈判失去兴趣,指示将1938年“萧振瀛工作”期间留在香港的文件全部销毁,同时对日方采取决绝态度。张季鸾随即遵令执行,同时指示在港协助自己工作的人员:1.在何以之离港前,使之相信,张季鸾“决非任何意义之代表”,“亦决不做政府代表”,并非“真正受政府委托之人”;2.今后不再与何以之来往,避免交谈,如何以之下次到港,亦不必理会,“务使何某知问题严重,今后无复奔走之余地”。9月27日,张季鸾致函陈布雷说:
    前年以来之悬案一宗,至此完全告一段落。弟此次判断有误。幸行动上未演成错误,一切处理,尚近于明快,此则近年特受委员长之训练,得不至陷于拖泥带水。就弟个人论,诚幸事也。(注:《炽章(张季鸾)致陈布雷函》,1940年9月27日午,“蒋档”。)
    写此函时,张季鸾确实准备将在香港的特殊工作“告一段落”,然而,正当他回渝在即之际,又接到何以之转给他的和知鹰二的密电:“铃木、宋子良工作终止,在东京将开始全面的和平谈判,现元老重臣、陆军、海军及外务省首脑部在协议中,务以大乘的见地,速求东亚全局之和平及繁荣。”(注:《炽(张季鸾)致陈布雷函》,1940年9月30日下午3时,“蒋档”。“大乘”,日语,意为从大局着眼。)电文中,和知表示,将于9月末赴东京,然后携带所决定的《要纲》来澳门,张季鸾可先回重庆,但本人返澳后务求张来澳相晤。和知此电打消了张季鸾“告一段落”的想法,决定另拟策略。
    张季鸾认为:从日本方面看,“必须企图结束对华之战争”,“求和运动,必继续一时”;而从中国方面看,“(现时)实立足于举足重轻之地位,同时亦到了必须决定长期忍耐封锁之对日战争办法”,因此“希望在最短期内,将敌情、友情俱完全弄清,以便下最后的决定”。9月30日,张季鸾致函陈布雷,建议“在最后决定之前”,努力于“攻心为上”之对敌宣传,其内容为:1.打破日本“战美之自信”;2.打破其联苏之妄想;3.打破其信赖德国之心理。4.鼓吹中国之真正愤怒,并打破中国不肯和及不敢和之推测。张表示,他不期待和知鹰二再来会有何结果,但就取得“高等消息及做宣传”着想,在香港“稍待”还是有用的,“无论如何,我有知悉真正敌情之必要也”。(注:《炽(张季鸾)致陈布雷函》,1940年9月30日下午3时,“蒋档”。)这样,张季鸾就又在香港留了下来。
    张季鸾在香港的工作一直做到1940年11月。张要求日军全面撤兵,不承认汪伪政权。同月23日,日方表示接受,要求重庆方面派出正式代表。(注:《今井武夫回忆录》,第175页。)但是,日本当局终于舍不得抛弃豢养的傀儡。30日,日本政府与汪精卫签订《中日基本关系条约》,正式承认汪伪政权,以事实嘲弄了张季鸾,也嘲弄了重庆国民政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