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宋元之际江南士人的思想和政治动向(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陈得芝 参加讨论

B,入元隐遁不仕者174人,占53.05%。这一类人物在南士(包括非进士出身者)中居多数,其情况比较复杂。有些人国亡后即决意终老山林,甚至宁甘冻馁颠沛,而坚守对宋朝的忠贞,屡聘不出。如孙潼发,先是程钜夫荐举他,固辞;后留梦炎举宋进士七人,亦有其名,仍不应,"甘老于布衣","不降其志,而卒以明哲保身。"他家在严州桐庐,与建德相去咫尺,本与方回有交往,方降元后,竟十二年"不一造其门"。[39]进士陈祥于国亡后遁迹为僧,"或歌或笑,或戚或忧,人皆目为狂",盖佯狂以自托者。[40]栖身于缁衣黄冠者流,是江南士人抵制元朝、保持名节的一种方法,如何时、谢枋得之为僧、为道即此类。尽管南宋士风萎靡,但名节观念在士人中还是有相当影响,不少人虽然未能"死国",对故国沦亡的痛切和对元朝的抵制也不像谢枋得、谢翱、郑思肖那样强烈,但尚能顾念名节而羞于谋取新朝官职。至元二十三年(1286)程钜夫奉旨"求贤"江南,荐举三十多人,[41]有半数以上拒聘、辞谢或不赴官。牟谳诗:"士固各有志,肯为富贵移?……势利苦炎炎,名节贵皓皓。……所以唯慕陶,固穷而守道。"[42]陈著诗:"寡欲自能坚铁脊","不须逐臭存吾香","功名只作无时看,气节须从险处留。"[43]梁栋诗:"苟与义有违,吾宁饥不食。"都表露了这种心迹。王应麟学识渊博,熟典章,善文辞,在宋即已望重士林。理宗时他曾上言边事,触怒了丁大全,被罢;后又以直言无畏迕贾似道,两度遭其排斥;咸淳末任礼部尚书,上疏劾左相留梦炎,不报,遂辞归。[44]国亡后即杜门不出,"晚年深自晦匿,不与世接,而东南学者以为宋三百年文献所存,莫不翕然宗之。"以其声望资历应不难再取荣华,但他始终守大节不移;其子昌世亦能嗣父志,力辞荐举。[45]王应麟所作《悼袁进士镛诗》[46]赞颂袁镛义死,其实也表达了他自己的心境。马廷鸾于理宗朝曾上书斥罢权奸董宋臣,咸淳中拜右丞相,立朝颇正,因受贾似道疑忌,乞罢归。至元十五年元廷曾征召他与章鉴赴阙,[47]他比留梦炎还小三岁,却以老病为辞不受官职。在所作《老学道院记》中,他以晋徐广自况,谓徐广不仕刘宋,常悲戚流涕,或责之太过,答曰:"君宋朝佐命,身是晋室遗老,悲欢之事固不可同。"接着自叹"有士于此,壮误恩华,晚逢倾复,……其终也类徐公之不可同,而有其暮年之悲。"[48]可见其故国情思还是很浓的。顾忌名节有亏使许多故宋士大夫在出处去就之际采取了慎重态度,但他们往往更看重保持其家庭的地位,让子孙去谋取仕宦,即所谓"一身留许国,诸子用传家",[49]这种情况常见记载,无庸赘述(如牟谳诸子应龙、应复、应奎都做了元朝的官,就是显例)。所以同是退隐不仕,也有强烈抵制者和逡巡却步者之别。
    元初多数江南士人"不仕"还有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当权北人对南士的严重歧视和排斥。至元十九年(1282)程钜夫上疏说,尽管有北南之人皆得入仕的圣旨,但南方之贤者因属于"新附"人,往往被讥为"不识体例"而得不到任用。[50]二十三年,他又奏陈:"国家既已混一江南,南北人才所宜参用,而环视中外何寥寥也?岂以其疏远而遂鄙之欤?……江南非无士也,亦非陛下不喜士也,是群臣负陛下也。"[51]这种对南人的疑忌和歧视,甚至连已当了宿卫的程钜夫本人也不能幸免。[52]所以,许多人的"不仕"其实是"不遇于时"的"失仕"。[53]事实上,有不少宋官和江南士人入元后仍循其故习,汲汲求仕,但得者甚稀(即使幸得一命,也多是难望有入流之日的州县低级教职)。且科举废罢,断了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求仕者不是靠大钱行贿,就是要低首屈身巴结官员,南士的地位空前跌落,"武夫豪卒诋诃于其前,庸胥俗吏姗侮于其后",稍知自珍的士人遂望而却步,"远引而深遁"了。[54]
    C,归降和出仕元朝者83人,占25.3%(若包括非进士出身者,比例可能还要大)。大致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元朝攻宋战争中投降,被授与官职。忽必烈在征南诏书中就宣布,对归降有功者一律"验等第迁赏"。值得注意的是,元朝灭宋之初也实行蒙古攻金时的办法:归降者即命治其所部。[55]关于降官的任命,上揭植松正文已有论述,此不赘。第二种是不耐寒素,通过各种途径求仕者。读书做官已成为当时多数士人的主要目标(当然也不乏有以所学用世之抱负者),尽管故国沦亡,他们仕进之愿仍很强烈。忽必烈平宋后曾下诏,许令宋故官赍旧告敕换授元官职,于是"向之在班行者,多携故所受告敕入换新命。"[56]所谓"换授"并非同等授职,士人初授一般是儒学教授。[57]即使如此,不少人也是趋之若骛。入元宋官进士出身者,有多人出任儒学教授,或即此类。没有旧官资的士人也纷纷寻找门路,结识官府,投牒以求察举,而北上大都交结朝廷大员被认为是一条捷径,于是在当时南人中,"北行"蔚为风气,元人诗文中此类记载甚多,不胜枚举。第三种是应元廷征召和地方官府辟举而出仕。宋亡后十余年中,江南各处仍不断此起彼伏地爆发反元起义,官府往往征辟当地士绅参理州县事,利用他们的声望和对地理民情的熟悉来平定民叛,安抚地方。一些江南士人遂由此出任了地方官,如胡梦魁即是一例。[58]忽必烈对江南民心未服深为不安,[59]他知道不能单靠武力镇压,需以文臣为辅,"绥抚其士民,思有以畏服众志而安定之;起文雅通练之士知名一时者,以慰民望。"[60]于是屡遣使者到江南"求好秀才",而进士出身者在社会上一般都有些名声,故尤受重视,先后有多人被征召、起用。[61]第四种是一些贫寒之士,迫于衣食出而求升斗之禄。如何梦桂之侄何景文(咸淳元年进士),曾隐居多年,但因八十老母在堂,贫无以养,不得不改变初衷,赴行省求仕。[62]此类事例也不少。
    出仕者中,有一部分人只任书院山长、州县学录之类低级教职,实际上不能算做官;还有一些人见时不可为,出仕未久即回归退隐。这是因为南士在元朝始终受压抑,且所任多学官,升迁极难;即使担任了政职,也职卑位微,很难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