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宗即位时已二十五岁,并非是可以被宦官玩弄于股掌之上的三尺小儿。在穆宗背后有懿安郭氏及其为代表的政治势力的支持。当时所谓负有弑宪宗之罪的宦官王守澄、陈弘志、马进潭、梁守谦、刘承偕等都是懿安郭氏的心腹,如刘承偕就是懿安郭氏的养子。(14)除宦官外,尚有郭氏外戚势力的有力介入。据史书载,宪宗寝疾之际,废立未定,“穆宗在东宫,心甚忧之,遣人问计于钊,钊曰:‘殿下身为皇太子,但旦夕视膳,谨守以俟,又何虑乎?’”(15)郭钊乃郭暧之子,穆宗舅父,宪宗之世曾任左金吾大将军、检校工部尚书、兼邠州刺史,充邠宁节度使,为郭氏政治势力的代表人物之一。穆宗心忧问计其舅,说明郭氏外戚势力在此时起了重要作用。虽然史书记载冠冕堂皇,但这种史家事后粉饰之词,掩盖不了宪宗病危之际,宫内夺嗣斗争激烈,郭氏外戚势力介入的事实。宣宗之世治“弑宪宗之党”,外戚祸连其中,正是对其曾经介入的清算。 从宪宗未年宫内权力斗争和懿安郭氏所起作用,我们不难看出,所谓“元和逆党”,其核心人物就是穆宗,而总后台则是以懿安郭氏为代表的政治势力。 三、文宗即位与懿安郭氏 穆宗执政,历经敬宗,大唐政局平稳过渡七年,其间父子相继,宪宗元和末年之事未起波澜。敬宗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宫廷内部权力斗争又起,最终导致敬宗被杀,文宗即位。 关于敬宗被杀、文宗即位,通常认为是宦宫刘克明、王守澄等擅行废立,其实,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从史书记载来看,宦宫刘克明等杀敬宗,拥立的是绛王悟,而绛王悟正是宪宗之世两次受封、颇受宠爱的王子之一。显然,这次宫内之乱仍是宪宗元和末年夺嗣斗争的继续。事变后,绛王悟立即被杀,可见其并非迫于无奈为宦宫所假名者,当为事变幕后策划的主谋。旧史极言刘克明等擅为,乃是归恶所谓阉宦小人的传统笔法。文宗被立,也不仅仅是宦官王守澄擅自所为,据《旧唐书》卷170《裴度传》载:“度与中贵入密谋,诛刘克明等,迎江王立为天子。”可见,朝廷重臣裴度曾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不过,仔细考察可见,在立文宗过程中,无论是宦宫王守澄还是朝臣裴度,都不是起决定作用的人物,起决定作用的是居于深宫的幕后人物--懿安郭氏。《新唐书》卷77《后妃传》载: 宝历仓卒,后召江王嗣皇帝位,是为文宗。《新唐书》所言,应是记实之语。因为,懿安郭氏本是所谓“元和逆党”的党魁,有着强大的政治势力;并且具有太皇太后的名义,在宫廷内部发生变故之时,只有她才能有如此的身份、地位、权力,一言九鼎,平息变故,安定政局。在这过程中,王守澄也好,裴度也罢,都不过是秉承懿安郭氏的旨意办事而已。 敬宗宝历年间发生的宫廷内部的变乱,是绛王悟等试图抢班夺权的冒险之举,在没有强大政治外援的情况下,这种冒险之举,只能以失败告终。在这次政治变乱之中,懿安郭氏之所以选择文宗作为皇位继承人,是因为文宗为穆宗第二子,是懿安郭氏的嫡系儿孙,文宗被扶立登基,懿安郭氏一脉执政的政治局面就能得以继续维持。从文宗的即位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其背后所存在的以懿安郭氏为代表的所谓“元和逆党”的政治阴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