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唐文宗朝中枢政局发微(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 孙永如 参加讨论

文宗太和年间出现的所谓宦官之祸,实际上是朝廷中枢权力斗争的产物。在势态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只要作认真的检讨就可以发现,王守澄、仇士良等宦官都与握有重权的懿安郭氏有一定的联系,应该说,他们本是懿安郭氏的家奴,他们的政治权力不过是以懿安郭氏为代表的政治势力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文宗想除这些宦官才不得不进行暗中策划,而不敢公然擅行生杀;也正因为如此,身为皇帝的文宗在这场斗争中才最终失败。
    文宗要摆脱以懿安郭氏为代表的政治势力的牵制,需要先除掉王守澄、仇士良等宦官,这对那些具有较强封建传统意识,试图维护皇权,痛恨宦官仗势横行的朝野士大夫无疑是一种鼓励,因而在文宗太和年间一些正直的朝野之士敢于挺身而出与宦官斗争,发表反对宦官专权的言论,(22)这就是在文宗朝会出现所谓“南衙北司之争”的特殊政治现象的原因所在。
    五、文宗朝中枢权力斗争与朋党之争
    文宗朝政局中另一突出的政治问题就是朋党之争激烈。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朝官因仕进出身、地域不同及政见分歧等,朋比为党,互相倾轧,本是常有之事。然而,唐文宗执政时期,以牛、李两党首领相互进退所表现出来的所谓朋党之争,却与文宗与懿安郭氏之间的中枢权力斗争有密切的联系。
    文宗朝朋党之争的激烈,主要表现在牛、李两党首领九次重要的进退,即太和三年(829)李宗闵为相,引用牛僧孺,李德裕出任义成节度使;太和六年(832)牛僧孺出朝,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回朝;太和七年(833)李德裕拜相,李宗闵出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太和八年(834)李宗闵复召入朝,李德裕出为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太和九年(835)李宗闵被罢免,先贬明州刺史,再贬处州长史。(23)其实,这几次重要的进退与牛、李两党的政争都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除太和九年(835)李宗闵被罢免、贬逐外,其它几次牛、李两党首领的进退都谈不上贬逐与失势的问题。
    太和三年(826),牛僧孺被引用,李德裕出任义成节度使,未能拜相,一般认为是受李宗闵排挤。(24)实际上,牛僧孺在敬宗时即曾拜相,为官资历、原有身份皆超过李德裕。李德裕以兵部侍郎检校户部尚书,兼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使,(25)已在原职基础上升迁,谈不上受排挤、打击。太和六年(832),牛僧孺出朝表面上看似乎与牛、李两党收回还是放弃维州的争论有关,其实是牛僧孺多次请求外调的结果。据《旧唐书》卷172《牛僧孺传》载,牛僧孺为相,文宗曾问其太平之策,僧孺“既退至中书,谓同列曰:‘吾辈为宰相,天子责成如是,安可久处兹地耶?’旬日间,三上章请退。”可见牛僧孺早有争取外调之举,其最终外放与有关维州的争论并无大关系。至于太和七年(833)、太和八年(834)李德裕、李宗闵的交替入朝、出朝,只是两人职务的互调,且两人出朝时都带“同平章事”之衔,(26)具出将入相之重,并不存在一党得势打击、排挤另一党问题。而太和九年(835)李宗闵被贬之时,李德裕亦被贬至袁州,(27)更与两党政争无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