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朝中枢政局发微(4)
四、文宗朝中枢权力斗争与宦官之祸 文宗即位时,年方二十,正当意气风发之时,可大有作为,如前所说,文宗亦是一个恭俭儒雅,锐意于治的君主,想有一番作为,然而,其被扶立登基的过程已表明,他不可能不受懿安郭氏为代表的政治势力的控制。如此,文宗朝中枢政权内部的权力斗争就势不可免。 文宗是懿安郭氏的嫡孙,在政治上又受到以懿安郭氏为代表的强大政治势力的包围,因此,文宗要想真正自立的权力斗争就十分困难。一方面,不能与懿安郭氏发生直接的、面对面的冲突;另一方面,要在巧妙的政治周旋之中,将政治权力真正转移到自己手中。为此,文宗表面上对懿安郭氏采取了恭敬有礼、谨慎奉行的态度。所谓“文宗性瑾孝,事后有礼,凡羞果鲜珍及四方奇奉,必先献宗庙、三宫,而后御之,”(16)就是这种态度的写照。在内里,文宗采取釜底抽薪的策略,借口要消灭所谓“元和逆党”,试图夺回由懿安郭氏的心腹宦宫王守澄、梁守谦、刘承偕等掌握的禁军之权。 所谓“元和逆党”,党魁就是身为文宗祖母的懿安郭氏,这一点文宗心中十分清楚。文宗将宦宫王守澄、梁守谦等归结为“元和逆党”,不过是要避免锋芒直指懿安郭氏,以在人们可以接受的气氛中,逐渐实现政治权力的转归。然而,宦官王守澄、梁守谦等既是懿安郭氏的心腹,就不能不受到懿安郭氏的庇护,因此文宗要消灭王守澄等就不得不小心从事。这样就在文宗太和年间出现一个中国封建社会中少有的奇怪现象:皇帝要夺“家奴”手中之权,反而要暗中策划,秘密行事。 文宗与宦官的第一次重要冲突发生在太和四年(830)。这一年,文宗任命翰林学士宋申锡为宰相,密计诛灭宦官王守澄等;王守澄伺知,反告宋申锡与漳王谋反,文宗虽知宋申锡为冤,却不得不将其贬逐。(17)这就是所谓宦官之祸的“宋申锡事件”。“宋申锡事件”以文宗失败告终。文宗的失败,表面上是他与宦官较量的失败,实际上是他与以懿安郭氏为代表的政治势力较量的失败。宦官王守澄等可以反告宋申锡,文宗不得不违心地贬逐宋申锡,说明文宗遇到了远比他强大的政治势力的逼迫。在当时,这种政治势力非懿安郭氏莫属。 此后,文宗并未罢手。他接受了失败的教训,利用身边的心腹宦官,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对王守澄等进行打击。太和九年(835)九月,文宗“令内养齐抱真将杖于青泥驿决杀前襄州监军陈弘志,”(18)十月,又“遣中使李好古赍鸠赐王守澄,”(19)迈出了消灭所谓“元和逆党”的第一步。 文宗在消灭王守澄等人的过程中,还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重用了仇士良,“以士良素与守澄隙,故擢左神策军中尉兼左衔功德使,使相糜肉。”(20)文宗所利用的宦官仇士良,“顺宗时得侍东官,”(21)也是懿安郭氏身边侍从旧人。文宗任用仇士良掌左神策军而不用自己的心腹宦官,如齐抱真、李好古等,只是在无奈状况下的一种选择。推度当时形势,文宗更换掌禁军的宦官当需报请懿安郭氏批准,自己并无可自专之权。文宗利用仇士良则可达到削弱王守澄之权,实现先诛王守澄之目的,又可为懿安郭氏所接受,不致过早产生宫内的直接冲突。 仇士良是懿安郭氏身边侍从旧人,只要他掌握禁军,文宗就不可能彻底摆脱懿安郭氏的牵制,实现真正的自主执政。因此,文宗在消灭王守澄等之后,就必须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仇士良等人。十一月,“甘露之变”发生。李训等借看甘露为名想杀仇士良未成,反为仇士良等所杀。从此,文宗大权旁落,处于被监禁的境地。文宗以消灭“元和逆党”为名,试图摆脱以懿安郭氏为首的政治势力牵制的努力遭到彻底失败。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