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允许屯卒带家属。罗布泊汉简33有“右六人其二亡士,四士妻子”;《居延汉简》甲275记“第五隧足徐谊,妻大女职年卅五”等,说明屯卒带妻子较为普遍:《居延汉简》甲280有“父大男倡年五十二,母大女请卿卅九”,甲编766有“弟大男辅年十九”等,说明屯卒可带父母兄弟等,且大多为青壮劳力。 汉朝对军屯士卒及其家属予以生活照顾。罗布泊汉简41记:“□□家属六人,官弛二匹,食率匹二升”;《居延汉简》甲280记:“卒李护宗妻大女女足年廿九,用各二石一斗六升大;子使男望年七,用各二石一斗六升大,”即官方提供牲畜、粮食帮助。简49:“为东卿造……醇酒一斗,”说明官方还发给屯卒酒类。屯军工具由政府发给,《居延汉简》甲288:“更钱五千具从农田具”;甲289:“出槟钱万五千给吞远仓。”屯军食盐亦由官方发给,如:“出盐二石一斗三升给今八戍卒七十一人”;甲编1313:“障卒李就盐三升。”屯兵衣服由国家供给,《居延汉简》甲编2035:“田卒淮阳郡长平东洛里公士尉充年卅,袭一领、私单绔一、尤袜一两、绔一两、私袜练、私袜一两”;甲122:“东郡戍卒阿灵里袁鲁衣橐”,即装衣物的衣橐也由公家提供。屯卒病、死由公家医治抚恤,《居延汉简》甲编1649简:“遣尉使承禄,十月吏卒病,九人饮药,有瘳名籍”;《居延汉简》石印本卷二:“戍卒……病死,官袭一领,钱二百卅,官袜一两……居延令史。”屯兵口粮一般集体领用,《居延汉简》甲330有记。而家属多的屯卒也可单独领粮生活,《居延汉简》甲287:“卒张籽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一月丁酉自取部。” 3.组织生产。(1)大量培植农作物。屯军的蔬菜是自种自食的。《居延汉简》甲编2001A:“韭三畦,葱七畦,葵七畦……城官中亭治园条,其出入多过条者匆减”;甲编1405:“障卒十人……一人守园一人助。”管理严格有序。屯卒主要栽植粟、麦、稷和葡萄。《罗布淖尔汉简考释》简40有:“食粟四石二斗”等;楼兰遗址有粟的遗物,尼雅遗址有陈积摞厚的小米。另,尼雅遗址有麦籽和麦穗;楼兰古建筑参杂覆盖着大量糜秆,古城塔东有深达70cm的糜子堆;黄文弼《1957~1958年新疆考古调查附记》文:“可清楚地看到黄米”。同时各屯区还种植葡萄等果树及香料、豆等作物。 (2)推行先进生产技术。汉军屯田传播了内地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西域不少民族早先有冶铁术。《汉书·西域传》记:若羌“山有铁,自作兵;”鄯善“能作兵”;且末西“作兵略与汉同”;“龟兹能铸冶”。然如所见,冶铁主要用作兵器,制铁农具则传自屯区。汉初冶铁专营,铁农具由政府首先发给屯卒,遂渐得推广;与此配套使用的其他工具也相继传播,如铁锛、锯、推磨。尼雅遗址的铁镰与今陕西关中的形制基本相同;昭苏汉墓出土的舌形铁铧犁与敦煌、关中、长安的汉代大铧形制、风格均相同(注:方英楷:《新疆屯垦史》(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9年,第99页。)。牛耕技术随屯田而推广。罗布泊汉晋简有:“因主薄奉谨,遣大候究犁与牛谐,营下受试”(注: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上虞罗氏宸翰楼影印,1914年。)。表明楼兰屯区推行牛耕技术并建立考核制。拜城克孜尔千佛洞第175窟二牛抬杠图,与嘉峪关西汉墓牛耕图、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牛耕图及山西平陆枣园村汉墓二牛抬杠壁画皆近相同。屯军还将代田法引入西域,使垦地沟垄相间,改变了西域绿洲广种薄收的粗放撒种,形成栽培技术的革新。今汉代屯址仍到处可见沟垄成行的田野。 (3)兴建水利。西域大规模水利兴修始于汉军屯田。屯兵运用开渠筑堤和掘井之法修筑了许多灌溉渠道。主要有伊循灌渠;沙雅“汉人渠”,《罗布淖尔考古记》文:“长达二百华里”,“渠旁及遗址中觅出汉五铢钱”;罗布泊东坎尔井,为楼兰屯兵引西汉陕西“井渠”法修建,戍己校尉设于高昌城后进而推广。(注:王国维:《西域井渠考》,《观堂集林》13卷,1959;《史记·河渠书》。) (4)冶铁业的兼营。冶铁与农具和武器制作直接相关,汉代西域冶铁地点大都在屯区附近。如楼兰、伊循附近的若羌、鄯善等地,北胥鞬屯区附近的莎车,姑墨屯区的姑墨,龟兹屯区的龟兹,交河屯区的山国等地。龟兹是西汉后期西域最大的冶铁中心,今库车附近发现两处汉代矿冶遗址。一是库车县阿艾山冶铁遗址,出土有铁矿石、坩锅、灰陶三耳罐及陶瓴(鼓风管道),此陶瓴与汉代陕西“霸陵过氏瓴”形制同。另一是库车县东北可可沙冶铁遗址;附近并有两处汉代炼铜遗址。一是提克买克炼铜遗址,二是卡克马克铜矿遗址。此外尼雅遗址出土有烧结铁、石凿、铁铲、铁锛、铁镰等;洛浦县阿其克山遗址出土有陶鼓风等。上述遗址均见汉五铢钱,说明其皆为汉代统一西域后兴办。 (5)屯牧:汉政府特殊政略。因关内外战事需大量马匹,国家常令边疆屯军养马。《汉书·食货志》载:“天子为伐胡故盛养马,马之往来食长安者数万匹”;“牧师诸苑卅六所,分置北边、西边,分养马三十万头”;“令民得畜边县,官假母马,三岁而归,及息什一……用充入新秦中。”(注:《汉书·食货志》。)因而汉军屯田西域兼营畜牧,设牧士专事放牧。《罗布淖尔汉简考释》简1记:“都护军侯张□所假官骍牝马一匹,齿八岁,高五尺八十寸”;简22有:“用二私马至敦煌,辄收入,”说明屯军养有官马和私马,均控制甚严。又简41:“官驼二匹,食率匹二升。”马供骑兵驿卒,驼供运输之用。 (三)修筑烽驿,保护交通 保证交通和社会安定,是西域都护府又一大行政职能。汉政府为保证中央政令通达边塞和巩固边防,在西域重要交通线上修筑了延绵的城垒和燧烽台,驻扎戍兵,传递、执行军情政务,兼营交通运输;在商道要邑还设关哨驿站,稽查、接待使者、行旅。汉武帝时烽遂亭障已从敦煌延至盐泽(罗布泊),烽燧线长达1600多里。汉完全统一西域后,烽驿关卡则遍及西域各地。 西汉时西域主要交通线分南北两道。南道自阳关取道基羌,沿古车尔臣河经且末-尼雅大于田-和田-皮山至莎车,越葱岭达大月氏;北道出敦煌越白龙滩,经罗布泊北至今吐鲁番,沿古塔里木河取道焉耆-库车-阿克苏至疏勒,越葱岭达大宛。西汉末又辟新北道,出敦煌直接向北取道哈密,越博格达山,经吉木萨尔沿天山北麓直达乌孙。汉朝的城垒烽燧即分布于上述几条交通线。前101年,汉朝令西域屯军修筑了敦煌一楼兰的烽亭;次年又修筑从楼兰-渠犁连城的烽障,沿途设置许多驿站。这一工程与东起辽东,西至玉门关的汉长城相接,对守卫西北边防起了重要作用。烽障遗址在旧北道保存最多,罗布泊北岸及焉耆至拜城间,有诸多大小不等的汉代城垒和烽燧。如库车县克孜尔尕哈燧烽台保存尚好;罗布泊烽燧遗址中,有前后兵营和烽台下的仓库;库鲁克塔格山麓孔雀河北岸连绵的烽燧线,从东部营盘一直延伸到库尔勒西。奇台县石城子西汉古城遗址,发现绳纹版瓦、简瓦及西汉早期半两钱等,表明这里曾设汉朝官署。汉代西域修筑城垒的一项重要文物,是闻名于世的《刘平国作亭诵》,刻于拜城县喀拉达格山麓岩壁,记东汉桓帝永寿四年(158年),汉龟兹将军刘平国率当地族民,修建城关与边防列亭,是东汉政府在西域施政和各民族共守西域的历史遗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