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考古资料看汉唐两朝对古代新疆的管辖经营(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周泓 参加讨论

    交通的安全保障了丝路的畅通与繁荣。两汉时西域同内地商业往来和物资交流密切,绢马贸易由此进行。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携币帛价值巨万,“而马之往来食长安者数万织品为大宗,同时带去玉石、毛织品等多种特产;中亚、南亚商人亦经西域与中国内地通商。新疆出土了大量丝织品,如昭苏西汉乌孙墓,民丰东汉合葬墓,罗布泊汉遗址等。民丰合葬墓主衣衾皆为丝织精制,锦袍织有“万世如意”字样。
        在此造纸术的传入尤值一提。1933年黄文弼等在罗布泊西汉屯址发现麻纸,“为初造纸”,“同时出有黄龙元年之木简……当为西汉故物”;(注:黄文弼:《罗布淖尔古考释》,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1984年、第168页。)民丰东汉墓中也发现纸张。汉西域屯兵多自甘陕,西汉长安“霸桥纸”是世界现存最早的纤维纸。即前一世纪造纸术由楼兰屯兵传入西域。因早期麻纸质量低、不易存,使用不普遍,汉魏时书写仍以竹木简和布帛为主。魏晋后纸张见多。
        陶器的广泛制作和使用也由内地传入。哈密五堡绿洲出土的彩陶之图绘、S形图案几与甘青陶器和鄂尔多斯青铜器风格相同;罗布泊发现的陶器形制亦同内地。《罗布淖尔考古记》说:“吾人踏查所及,陶片分二类,”“其泥质者疑来自内地,花纹形式均与内地相同。其沙质者……以本地沙土为质”,“然其式样则属内地”。“其他陶片散布地,间有汉铜小件及五铢钱为证者,其陶片……显与内地之传统纹样相同,”“要皆为中原之作风”;“轮台、库车、和田瓦砾之散布及完整陶器,其花纹式样皆不出上举范围,尤其在天山北麓古坟中所出黑陶壶,与内地所出……均同。是可证自汉通西域后,陶工艺之输入极为广泛,竟遍及天山南北。”(页91、90)
        商业的发展使汉朝货币大量流行西域。新疆各地都发现汉五铢钱;奇台石城子古城西汉早期半两钱,是新疆现存的最早货币。同时,又因汉统一西域和丝路通行,汉文成为西域最早使用的文字,并为各国官方通用。
        汉朝通过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及其军政和经济管辖,有效地守卫了边防,推动了西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西域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也具体说明了统一对于西域的重要意义。
        二、唐王朝对西域的管辖和治理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阶段,它对全国及西域的统辖、治理日臻完善和成熟,在军政、经济、交通诸方面对西域进行了较系统的管辖。新疆出土的成千件唐代文书等资料,大多属其所辖西域各级军政机构公文档案,内容涉及府兵、田制、赋制、籍账、法律、馆驿、屯田等各方面,充分证实了唐中央在西域的政权统治。
        (一)政治、军事管辖
        1.继承汉朝都护府制,建立两大都护府。640年唐在西州设管辖西域东、南部的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统一南疆后府治移往龟兹;702年唐为御东西突厥,在庭州置管辖天山及中亚北部的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遂成为唐管辖天山和中亚南部的统治机构。1966年吐鲁番出土文书“贞观十九年(645年)行兵请赐物牒”,钤“安西都护之印”;同时出土有“高昌县牒上安西都护府为曹禄山诉李绍谨辞”和“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在北庭都护府故址出土有“蒲类州(庭州属县)之印”。另,“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记:“从弓月城向龟兹”。弓月,在今伊宁县境(注:岑仲勉:《弓月之今地及其语原》,《西突厥史料补厥及考证》论文集。),是南通安西都护府治龟兹、北通北庭都护府治庭州,西通碎叶的交通要邑,说明唐政权从西域东部至西部都在行使其主权。1968年TAM100号出土“汜德达告身”(任命书)两件,其一:永淳元年(682年)“告飞骑尉汜德达”,使用武周新字;其二延载元年(694年)“告轻车都尉汜德达”中,列于阗、安西、疏勒、碎叶四镇,证实了唐中央对西域的统辖。
        2.实行州县制。唐据西域各地不同情况,在两大都护府下,于东疆实行普通州县制,设伊州(置伊吾、柔远等三县),西州(置高昌、交河等五县),庭州(置轮台、蒲类等四县)。在东疆以外的天山南北和中亚北部建诸都督府州,实行羁縻府州制(南疆置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四都督府和34州,隶属安西大都护;北疆置昆陵、濛池、金山三都护府,以及昆陵都护府下12个都督府、濛池都护府下11个督都府,隶属北庭大都护府)。1965年吐鲁番出土“上元三年(676年)西州勘放还流人贯疏状”,钤朱色篆文印存“西州”二字;“永淳元年高昌县申太平乡贮粮状”钤“高昌县之印”四方;“神龙元年(707年)高昌县崇化乡点籍录”亦钤“高昌县之印”。1973年吐鲁番出土“蒲昌县注定户等申州状”,钤“蒲昌县之印”五处;同次还出土钤有“天山”、“柳中”等县印的文书多件,以及钤有伊州、瓜州、沙州等印鉴的“过所”数件。1973年TAM509出土文物有功、仓、户、兵、法五曹名,与《唐六典》卷30记都督府置曹名一致。
        3.建立军制和府兵制。唐在西域的军制,是在大都护府下设军、守捉、城、镇、烽、戍、道诸层组织。安西都护下主要有濛池军、玉河军,弓月城、塔罗斯城,及葱岭、疏勒、于田坎城、兰城、西州赤亭,伊州罗护,焉耆张三城等14个守捉和安西四镇;北庭都护府下辖庭州瀚海军、西州天山军、伊州伊吾军、轮台静塞军、碎叶保大军、清海军、金牙军,以及庭州沙钵、独山,今玛纳斯乌宰,乌苏黑水、东林、西林,奎屯叶河,阜康冯洛城、耶洛城,昌吉张堡城,米泉俱六城共11个守捉。可见唐军防机构遍及西域各交通要充。同时,唐在西域设南北两路节度使。一为所治龟兹的安西四镇节度使;一为所治北庭,辖瀚海、伊吾、天山三军的北庭一伊西节度使。多由两大都护担任,驻扎重兵。巴楚脱库孜萨来古城的唐文化层内,有不少汉文信函提到“将军”、“守捉”、“镇将”等官称。1972年吐鲁番唐墓出土《天山军牒》等文书;发掘出张怀寂父母张雄夫妇合葬墓,有《唐故伪高昌左卫大将军张君夫人永安太郡麹氏墓志铭》;1973年发掘出张怀寂之子张礼臣墓,有文书43件,其中天授二年一月的官方文书,署有史、参军判仓曹、博士摄录事参军、录事,并有“付司傑示”,傑即王孝杰。而张怀寂、王孝杰、张礼臣均为平定吐蕃叛乱、收复、镇守安西四镇的将帅功臣。
        唐在西域也推行府兵制。唐中央建府兵系统,设12个大将军分别直接统辖全国各地府兵。府兵兵农合一,从事生产并期斯宿卫京师或戍边,隶属于军府。唐在西州设军府,吐鲁番文书载有前庭府、岸头府、蒲昌府、天山府。1959年TAM304出土“岸头府队正”墓志(注:《文物》1960年第6期。);1964年TAM4出土《龙朔元年卖奴契》有“前庭府卫士”“蒲昌府卫士”(注:《文物》1973年第10期。);1973年TAM508有“大周西州天山县前天山府校尉”,另一天山府帖文上钤“玉钤卫天山府之印”(注:《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6页。);1969年吐鲁番出土的开元三年(715年)《西州营名籍》,记西州营八队,每队五伙,每伙六驮,至陇西执行运输任务,有押官、“人”(乘骑官)。此皆与府兵制相符。“名籍”一式二牒下发西州营和陇西县,说明西域府兵与内地相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