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后期的人口南迁与长江下游的经济发展(5)
(3)在迁往长江下游区的北人中,士大夫等非生产阶层占有相当比例。永嘉时北人南迁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区。据统计,自永嘉到元嘉年间,北方南迁的人口共约90万,其中今苏南、浙北即占30余万。(39)在当时迁往南方的人口中,直接劳动者较多,他们与南方人民一道辛勤劳动,共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安史乱中和乱后,迁往江淮地区的士大夫等非生产性的人口较多,衣冠士庶“多避地于江淮”,“今贤士君子多在江淮之间”,“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多士奔吴如人海”,象这类的记载在文献中俯拾即是。我们并不否认士大夫迁往江淮,对本区文化的发展、繁荣作过贡献,但是他们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即便是他们“登会稽如鳞介之集渊薮”,也不能使那里的劳动人手真正有所增长。可以肯定地说,长江下游地区的土著居民是本区劳动者的绝对主力,他们的生产活动是推动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4)北方生产技术的南传及其对南方经济的影响。在谈到南方经济开发时,有一种流行看法认为,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因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全面。我们并不否认北方先进技术的南传对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但对这种作用和影响应作具体分析。以手工业技术言,北方技术对南方的影响较为明显。比如歙州地多美松,是制墨的最佳原料,然而在李超、李廷圭父子南来前,这里的制墨业一直都默默无闻。唐末李氏父子从北方制墨中心河北易水南来此地,带来了先进的制墨技术,遂使这里的制墨业有了重大突破。延及五代宋时,这里世出墨工、多佳墨,遂成为全国的制墨中心而名播天下。再如越州的丝织业,大历时越州刺史薛兼训令士兵于“北地聚织妇以归”,引进了北方先进的纺织技术,从而使越州的丝织业更上了一个台阶。但是对于这种作用也不宜过分夸大,以越州丝织业为例,如果越州丝织业在盛唐时没有相当的基础,即便是聚多少个善纺织的巧妇,也不能使“越俗大化,竞添花样,绫纱妙称江左”。(40)就农业而论,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南方地区的作用并不显著。因为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自原始农业出现后,我国南北地区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经济,北方以粟作农业(旱田农业)为主,南方则为稻作农业(水田农业)为中心,两大农业区的生产技术显然是有较大差别的,不能将北方旱田生产技术照搬到南方。因此南迁的北人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还不得不向南方的土著居民学习水田生产技术,可见对北人南迁所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所产生的作用,也不宜作过高的估计。 (责任编辑孔祥骅) 注释: ①《李太白全集》卷8《永王东巡歌》。 ②《全唐诗》卷147皇甫冉《送李录事赴饶州》。 ③《全唐诗》卷248郎士元《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 ④马其昶校:《韩昌黎文集校注》卷6《考功员外卢君墓铭》。 ⑤《全唐文》卷500权德舆《王公神道碑铭》。 ⑥(24)(30)《樊川文集》卷4《浙西观察使崔公行状》;卷10《淮南监军使院厅壁记》;卷12《上宣州高大夫书》。 ⑦《太平广记》卷336《李莹》条引《广异记》。 ⑧《柳宗元集》卷20《先侍御史府君神道碑》。 ⑨《全唐文》卷624冯宿《殷公家庙碑》。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