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以上这些政策与台湾民众的期望严重违背。由于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50年的奴役,台湾民众形成了一种较为特殊的心理,即对日本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统治怀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与厌恶,以及由于得不到祖国的关心,长期处于呼救无援的境地而产生的孤寂和失落感。也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积淀,光复后台胞对祖国大陆又怀有一种极为敏感的心理。他们不但要形式上青天白日旗在台湾上空飘扬,而且盼望与内地省份、内地人民实实在在的平等、公正。若台湾与大陆稍有一点不一样或不平等,台湾民众都可能敏感地认为这是祖国对他们的歧视,是日本帝国主义政策的继续,进而认为他们所获得的解放、自由是打了折扣的。陈仪政府所实行的这些政策,虽然有些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些政策未能关照广大民众这种敏感的心理。而且,这些政策与大陆不是稍有不同,而是大相径庭,它们或勾起了民众伤心的回忆,或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因而民众普遍抱怨中央“不予以平等待遇”,抱怨“日本人用甚样方式和手段来统治台湾的,陈仪也一手袭用了过来。名义上台湾是解放了,”民众依然是被压制的奴隶。(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台湾“二·二八”事件档案史料》(上),档案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第114页。)因此,在“二·二八”事件中, 民众纷纷提出了反对实行以上政策的要求:“建设高度自治,完成新中国的模范省”,(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台湾“二·二八”事件档案史料》(上),档案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195页。)“打倒独裁的长官公署”,(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台湾“二·二八”事件档案史料》(上),档案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232页。)“打倒分裂民族歧视台胞的政策”,(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台湾“二·二八”事件档案史料》(上),档案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232页。)“省各处长三分之一以上须由在本省居住十年以上者担任之”(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台湾“二·二八”事件档案史料》(上),档案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192页。)等等。 如果说以上政策与台湾民众敏感的心理严重冲突的话,那么那接踵而至较普遍的贪污腐败现象,广大民众则充满了无比的愤恨与仇视。 关于贪污腐败现象。杨亮功、何汉文关于“二·二八”事件调查报告坦言:“日人统治台湾时,其公务员之操守能力及军队之纪律,均为台人所称道”;“而我来台工作人员,亦不幸有少数害群之马,或行为不检,能力薄弱或贪污渎职,尤以经建及公营事业更不乏藉权渔利之不良现象,予台胞以深切之反感。”(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台湾“二·二八”事件档案史料》(上),档案出版社,1991年 12月第1版。第277-278页。) 各方面资料表明,陈仪个人生活清廉,但他对当时台湾腐败现象的严重性缺乏应有的了解。光复不久,一些贪官乘乱浑水摸鱼,贪污成风。专卖局长任维钧,被《民报》揭发有证据的贪污即有500 万元台币之多。省纸业印刷公司总经理李卓芝,将价值数千万元的机器廉价拍卖,自己仅以40万元台币买下,后来此案披露,因李的岳父葛敬恩时任行政长官公署秘书长,结果不了了之。贸易局局长于百溪,被国民党中央清查团认定严重贪污罪,移送法院,但“钱能通神”,不久即从狱中放出。台北县长陆桂祥,被人指控贪污旧台币5亿元,但在调查过程中, 一场“怪火”将账簿单据烧得一干二净,不见下文……(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台湾“二·二八”事件档案史料》(上),档案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141-143页。)查1946年1月底至2 月初的《民报》,短短十几天就有6则特大贪污新闻,平均两天一则。 “负政治全责的陈仪长官天天坐在长官公署大楼的第一层,受着葛敬恩(秘书长)、包可永(工矿处长)、严家淦(财政处长)、周一鹗(民政处长)等包围。耳中所听到的是政治如何上轨道,人民如何歌功颂德,京沪的舆论如何的赞美,他老人家真有点飘飘然。”(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台湾“二·二八”事件档案史料》(上),档案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140页。)因此,陈仪也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整治贪官污吏,反而袒护他们,为他们辩解。1946年2 月美国记者撰文披露“台湾之中国行政当局充满腐败散漫气象”,“重庆政府委派前往台湾之大小官员均竭尽其吸收贪图能力”(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台湾“二·二八”事件档案史料》(上),档案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65页。)等事实之后,1946年3月陈仪专门出来辩护,说该记者“倾听一面之词”,“其所见闻未免不实。”(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台湾“二·二八”事件档案史料》(上),档案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66-67页。 )而且此时正是台湾几宗特大贪污案被揭露之时,此事引起民众极大愤慨,这些大案“有凭有据”,“为台人愤恨”,但“陈仪皆不肯办”,“台人虽哗然不服,唯毫无办法奈何此辈”。(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台湾“二·二八”事件档案史料》(上),档案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14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