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仪个人不贪污是事实,但仅此显然不够。他不是以个人资格观光台湾的,他是台湾行政长官公署的长官。他不能以政府的名义严治贪污腐败,民愤即不足以平息。如此普遍的贪污腐败,“人民安得不怨恨政府”?一定意义上说,“台湾人民怨恨政府是由于贪污政治所激成的。”(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台湾“二·二八”事件档案史料》(上),档案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143页。)因此,在“二·二八”事件中,“打倒恶劣腐败政治”(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台湾“二·二八”事件档案史料》(上),档案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229页。)成为民众的一个主要呼声。 三 更为重要的是,台湾民众对一年多来的生活状况深感危急,对此,他们的心态是,感觉国民党政府之剥削日甚一日,令民众苦不堪言。(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台湾“二·二八”事件档案史料》(上),档案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52页。) 如前所述,光复初期台湾民众对国民党政府寄予很高期望,盼望生活状况能有所改善。但是,经国民党政府一年多的治理,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倒退很多。“人们在说着,台湾退步了五十年,有的说退步三十年,亦有说十年。我们不管它退步了几年,比以前总觉退步得令人可怕。”(注: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台湾精英》,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2版,第60页。)民众深感危急的问题主要集中四个方面: 生产萎缩、失业严重。日本帝国主义在统治台湾的后期,为了将台湾作为南进的据点,曾对台湾的农业、工业、水利、交通等积极经营,并已具有相当的建设规模,特别是为了补给战争紧缺,台湾的生产一直处于加足马力的状态,“台人都有工可做,他们可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台湾“二·二八”事件档案史料》(上),档案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144页。)因此失业问题并不显著。但光复之后,台湾生产萎缩惊人,失业问题骤然突出。这有客观原因,日据时期,台湾经济已纳入日本经济体系,生产设备及部分原料和半成品主要依靠日本供给。由于战争破坏,因此战后台湾生产陷于一定程度的困境,进而造成一些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如此严重,原因还主要在主观方面。光复后,南京国民党政府不但对台湾没有一丝补给和援助,反而派来大员“接收财物,不接收人心”,(注:《湖南文史资料选辑》(修订合编本)第2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年11月第1版第132页。)他们的精力没有放在恢复生产上,使许多工厂、商店继续停业关门,台湾人民普遍陷于失业。以糖厂为例,日据时期,日糖、台糖、明糖、盐糖等四大糖业会社垄断的40余家糖厂,年生产能力为130余万吨,而1946年仅生产10余万吨,生产萎缩惊人。 其他如煤炭、电力、造纸、纺织、化学、油脂、肥料、水泥、制碱、玻璃等工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用人不及从前1/5,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又多由内地人充任,因此,台胞失业人数骤增。社会呈动荡趋势。 专卖渔利,盘剥百姓。陈仪政府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断绝了小业主的生计。以矿业为例,日据时期允许私人开矿,私人石炭矿场甚为发达。光复后,当局成立了燃料调剂委员会,所有炭场产炭,一律按官方定价卖给调剂委员会,不得私人买卖。调剂委员会低价收购,高价卖出,其中差价即中饱私囊。如1946年冬季收购私人石炭每吨1000元台币,而卖给上海市燃料委员会则为30万元,此一项即获利近3亿台币。 再如食糖,也由政府统制专卖,定价不及成本。许多矿场主、糖农纷纷自废炭场、犁毁蔗田。此外如烟酒、印刷、文具、教科书等也一律规定由政府专卖,禁止私售。这些行业,原来都由小业主经营,政府如此统制,无疑断了他们的生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