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毛泽东与抗美援朝(9)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党的文献》 逄先知/李捷 参加讨论

狭路相逢
    中国人民志愿军突然出现在朝鲜战场上,在美国朝野引起种种猜测。美国军方估计,中国入朝参战的目的有三种可能:第一是为了边境安全和拆除鸭绿江水电站设备;第二是为了从战略上牵制美国,打一场有限规模的持久战;第三是为了把"联合国军"赶出朝鲜半岛。(注:[美]詹姆斯·F·施纳贝尔:《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第2卷,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276~277页。)麦克阿瑟则把赌注压在阻止志愿军渡过鸭绿江上,提出"最后的攻势"计划:先以空军摧毁鸭绿江上的所有桥梁和渡口,再发动地面攻势。(注:《麦克阿瑟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3月版,第371~272页。 )由美第十军经长津湖西进,美第八集团军由清川江北上,在江界(朝鲜最高首脑机关所在地,距鸭绿江50公里)以南会合后,围歼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然后向鸭绿江推进。
    毛泽东预见到一场新的恶战不可避免。为加强东线力量,他在11月初决心调宋时轮率领的第九兵团入朝。11月5日, 电告彭德怀:"江界、长津方面应确定由宋兵团全力担任,以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敌为方针。尔后该兵团即由你处直接指挥,我们不遥制。"(注:毛泽东致彭德怀电,1950年11月5日。)
    在取得第一次战役胜利并决定加强东线兵力之后,毛泽东于11月13日致电斯大林说:"据我的观察,朝鲜的战局,是可以转变的。现在我志愿军十六个师在朝鲜西北战线方面已给了敌人第一个打击,已经初步地立稳了脚跟,只要能再给该线敌人(八个师)以一个至二个较大的打击,就能将该线的防御局面改变为进攻局面,而这是有可能的。东北战线方面,我志愿军仅有两个师,帮人(五个师)还很猖獗,现正增派八个师去,准备给敌人一个打击,转变该线的战局。"(注:《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 月版,第201页。)
    11月中旬,第九兵团3个军12个师秘密入朝, 在东线迅速完成战役集结。第九兵团入朝,使志愿军一线总兵力增加到9个军30个师38 万余人,并在东西两线上都占有兵力上的优势。而这时敌人却估计中国在朝鲜的军队为6万到7万。
    从11月6日起,西线之敌开始试探性进攻, 以摸清志愿军兵力和意图。彭德怀要各部队从清川江边节节后退,故意向敌人示弱,还有决德育一些破旧枪械。麦克阿瑟果然中计,认为志愿军"装备低劣,怯战败走",命令部队向北冒进。24日,"联合国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发动全面进攻,目标直指鸭绿江边的朔州、碧潼和朝鲜最高首脑机关所在地江界,宣布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
    11月25日,西线敌军被志愿军诱至预定战场。于是,志愿军立即发动第二次战役。
    当晚,恰逢月圆之夜。这是志愿军夜战最理想的天候。志愿军西线部队突然发起猛攻。一个军分三路合击孤立地暴露在志愿军面前位于德川的南朝鲜军一个师。至26日晚,全歼该师5000余人。志愿军另一个军也在宁远等地歼灭南朝鲜军另一个师大部。
    志愿军在德川、宁远打开缺口后,正向志愿军进攻的清川江以西之敌,大部在原地停止行动,同志愿军形成对峙状态。这正是穿插分割歼敌的极好时机。彭德怀等立即按照毛泽东的电令,要求各部队分割包围,各个歼灭西线之敌。这时,第三十八军第一一三师主力沿小路疾行,不顾美机威胁,以14小时前进140华里的速度,于28日上午8时到达三所里地区,堵死美九军南撤退路。随后,他们又主动西插龙源里,截断敌人的另一条退路。正面的志愿军4个军便乘势猛攻,分割围歼当面之敌。29日,西线敌军被迫实行全线撤退。同时令美骑一师和英二十九旅北上接应,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三所里、龙源里。
    这样,西线战场形成敌我交错的战争奇观。从整个战场的态势看,敌人处在志愿军南北夹击之中;但在三所里、龙源里的局部战场,志愿军又处在敌人的南北夹攻之中,情况十分险峻。如果三所里、龙源里失守,清川江以西以北之敌将全部南逃,第二次战役的歼敌目标便会落空。第三十八军一一三师终于顶住每日上百架次飞机的轮番轰炸,击退一次又一次坦克兵、炮兵、步兵的协同攻击,使南逃北援之敌相距不足1 公里,却始终不能会合,大振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威。这一可歌可泣的英雄战绩,深深地感动了彭德怀司令员,他在祝捷电报中破例地写上"三十八军万岁"六个字。
    12月1日,敌军见突围无望,被迫遗弃大批轰重装备, 转向靠近西海岸的安州方向突围。
    与此同时,东线第九兵团冒着-30℃的严寒,也于11月27 日发起反攻。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沉重打击下,骄横一时的麦克阿瑟被迫承认:"这支小小的军队,在目前情况下,事实上是在不宣而战的战争中面对着整个中国。除非积极地、迅速地采取行动,胜利的希望是渺茫的。而实力不断地损耗,以致最后全军覆没,那是可以预期的。"(注:麦克阿瑟给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报告,1950年12月3日。 转引自《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1月版,第460页。 )他命令东西两线军队于12月3 日开始向三八线总退却(注:[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中部,国际大学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 185 ~186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