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先秦时期爵制的起源与发展(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北学刊》 晁福林 参加讨论

春秋时期贵族必须按照爵位品级行事,如果品级不够而采用了上级品位的车服,那就会受到舆论的批评。春秋中期,卫国的仲叔于奚因为立功而受赏赐,本来要赏赐给他邑,被他推辞,而是“请曲县、繁缨以朝”,得到允许。孔子对这件事情评论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19)孔子所说的“名”,即指爵位称号而言。有某种爵位之号,则赋予其某种威信,这就叫“名以出信”;有了某种名号下的威信便可以保持与其爵位等级相称的器物,这就叫“信以守器”。从孔子所说的“器以藏礼”看,具有很大影响的周代的礼,实际上与当时的爵位品级制度有着密切关系。鲁国的曹刿曾经强调说“朝以正班爵之义”(20),意即君主召集臣下的朝会,就是要按照爵位高低排列朝会上所立的位置,并由此辨别贵贱的不同等级。爵位不仅对于国家内部贵族等级尊卑的排定具有不少替代的作用,而且对于外交也有一定影响。派何种爵位级别的贵族出使,在春秋时期是很有讲究的事情。接待使臣的诸侯国也十分看重使臣的爵位级别。春秋中期,晋派彘季出使鲁国,让鲁国出兵助战,鲁臣臧武仲就向执政的季文子讲了一番道理:
    伐郑之役,知伯实来,下军之佐也。今彘季亦佐下军,如伐郑可也。事大国,无失班爵而加敬焉,礼也(21)。
    按照臧武仲的看法,如果使臣爵位等级高,那就自然应当多出兵,如今彘季和曾经前来的鲁国的知伯的爵别等级一样,所以也应当照样出兵。这里面的核心意思是要做到“无失班爵”,即不要忘了使臣的爵位等级。各国贵族之间,往往十分计较爵位高低的区别,以及依爵位所应当得到的各种待遇。例如,春秋中期晋国派行人出使秦国的时候,用了任行人之职的子员,行人子朱即质问道:“班爵同,何以黜朱于朝?”(22)行人子朱的质问时所持的理由就是“班爵同”,即自己的爵位与子员相同,何以与子员的待遇不一。这件事情表明贵族自己对于自己的爵位及相应的待遇并不掉以轻心。
    春秋时人对于周代传统的爵位制度津津乐道,实际上是援传统以自重。受周的传统文化影响颇深的鲁国就十分重视周的爵制,连周颁赐爵位时间的早晚也要牢记。春秋初期,郑、卫、鲁等国往援被戎侵的齐国,齐国馈赠慰劳品的时候让鲁国排定次序,鲁即将立有主要功劳的郑国排在后边,理由就是按照周王室颁爵时间郑在后,立有首功的郑国便联合齐、卫两国伐鲁,想讨个说法,可是鲁国却不屈服,鲁国史官记载此事谓“齐侯、卫侯、郑伯来战”(23),《左传》解释这个记载的含义谓“先书齐、卫,王爵也”。当时郑庄公正是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时候,但鲁国却不买他的帐,依然看重周的爵制,郑庄公也无可奈何。有爵位者在本国备受重视,《礼记·曲礼下》谓“去国三世,爵禄有列于朝,出入有诏于国”,可见贵族的爵禄是不能轻易被抹去的荣耀和实惠。
    
    周代传统的五等爵制在春秋时期即已为有些国家所突破。楚国很早就自称为王,跳在五等爵制之外,不怎么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所以在王之下便封有侯爵。《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帅师围徐以惧吴”。所提到的“荡”,当即令尹子荡,已被楚灵王封为侯爵。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通侯”(24)、赵国的“列侯”(25),就可能是在春秋时期称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国时期在各国君主先后称“王”的情况下,周代传统的五等爵制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所以人们便不再怎么提它。战国时期各国内部的爵称,行用于贵族之间者主要是“侯”、“卿”、“大夫”等,其中有些爵称还分为较多层次,如侯有专称“关内侯”者,卿有“上卿”、“亚卿”、“客卿”等,大夫有“五大夫”、“上大夫”、“公大夫”等。楚国最高的爵位似为“执圭”。《战国策·东周策》谓楚国司马景翠“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景翠为楚国最高的武官,地位仅次于令尹,其爵位为执圭。《战国策·齐策三》载术士问楚将昭阳:“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回答说:“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圭。”可见有时候,“执圭”或称为“上执圭”。这其间的原因盖为楚国有执圭爵位者日见其多,所以便用“上执圭”以显示其超乎一般有执圭爵位者(2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