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说文解字注》五篇下。 ②《左传·定公四年》。 ③《说文通训定声》小部。 ④依照古代注释家所说,、斝和爵属于同一类型的酒器。《诗经·行苇》“洗爵奠斝”,毛传谓“斝,爵也,夏曰,殷曰斝,周曰爵”,郑笺释“奠斝”之义,谓“用殷爵者,尊兄弟也”。、斝、爵三种酒器,虽然同属一类器物,但是其形制仍略有区别,特别是在名称上,周人以“爵”相称。在周代的分封和宗法制度下面,以“爵”来称谓贵族的社会等级地位,可能也有此举为周人所独有的用义在内。 ⑤《国语·周语》上。 ⑥《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⑦《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⑧《左传·襄公十四年》。 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⑩《左传·昭公十二年》。 (11)(22)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12)《左传·襄公十九年》。 (13)《左传·昭公七年》。 (14)《礼记·王制》。 (15)《国语·齐语》。 (16)《国语·晋语》八。 (17)关于爵、禄二者是否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就现有的材料看,似乎两者之间尚不可合为一事。春秋战国之际的墨子曾谓“今王公大人,亦欲效人以尚贤使能为政。高予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而无禄,民不信也”(《墨子·尚贤中》)。这段话表明,爵与禄并无直接关系,所以才有“高爵而无禄”的现象存在。爵与禄的联系盖需经过“官”这个环节。爵--官--禄,是依次而行的事情。有爵可以授官,有职官之位才有俸禄。墨子所说的“高予之爵,而禄不从”,实际上只是授予爵而无其职官之位。《墨子·尚贤中》谓“王公大人有所爱其色而使,……不能治百人者,使处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此其故何也?曰处若官者爵高而禄厚”。按照这个说法,爵、官、禄三者有了明确联系,可是爵位并非职官的前提,反而成了职官的附属。盖春秋战国之际各国赐爵制度尚无大的变化,战国后期那种有爵位才可升迁官阶的现象在这个时期尚未出现,所以墨子只能笼统地讲述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