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先秦时期爵制的起源与发展(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北学刊》 晁福林 参加讨论

从秦国的军功爵位制度看,当时各国已经将赐爵制度普及于一般的士卒。从商鞅变法时期开始,秦国已经实行了“有军功者,各率受上爵”的规定,在社会上“明尊卑爵秩等级”(43)。爵位对于普通士卒的实际用途,依照《商君书·境内篇》所说,可以分为以下几项。首先,可以凭由军功所得的爵位而得到赏赐的田宅,“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史记·商君列传》讲商鞅变法内容时亦谓要依照爵位“各以差次名田宅”。其次,可以获得劳力为自己服役,“其有爵者乞无爵者以为庶子,级乞一人。其无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假若有爵位的人出征服役,那么其“庶子”还要给他提供给养食粮。《荀子·议兵篇》谓“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每得敌人甲士首级一枚,便可以升爵位一级,依照“级乞一人”之例,得五“甲首”者便可以隶使五家民户为其服役。再次,可以用爵位抵罪,“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罪则贬;爵自一级以下,有刑罪则已”。爵位达到二级以上者,若犯了罪,可以用降低其爵位办法进行处置;一级以下爵位者,则取消其爵位以抵罪(44)。复次,有爵位者死去,可以按照爵位的高低在其坟前植树,“其墓树级一树”。除了这些好处以外,《商君书·农战篇》还说:“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是故不官无爵”,民众爵位高者可以为官而升迁,这应当也是爵位的用途之一。总之,赐爵制度(特别是军功爵制度)在战国时期的推广,是国家控制民众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奖赏军功而赐爵的办法调动广大民众参与征战的积极性。列国间以秦国实行军功爵制最为积极和彻底,所以其军队的战斗力也就最强。韩非子曾经这样描述赐爵制度下政治清明的情况,他说:“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45)若把这些用来说明秦国的情况,应当是大致不错的,因为在二十等爵位制度下,确实做到了“有功者必赏。”
    还应当提到的是,战国时期除了依军功而赐爵以外,还有其它的途径而赐爵。纳粟赐爵就是其中之一。《墨子·号令篇》讲守城的时候,城内粟米、布帛等特别珍贵,有以将其蓄积贡纳者,官府应当记载下其所献之物价值,守城胜利以后加倍偿还,也可以“用其贾(价)贵贱、多少赐爵,欲为吏者许之,其不欲为吏,则欲以受赐赏禄,若赎出亲戚、所知罪人者,以令许之。……欲以复佐上者,皆倍其爵赏”。可见“赐爵”和“倍其爵赏”为鼓励民众贡献粟米财物的主要手段。《商君书·去强篇》提出应当“粟爵粟任”,要依照人们捐粮的多少给予其相应的爵位和官职。战国后期,韩非子认为“民有余食,使以粟出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46)。纳粟而赐爵虽然不属于军功爵的范围,但是这种做法的着眼点依然在于人们对于国家的贡献,而不是靠循私情而得到爵位。《商君书·错法篇》主张圣明的君主应当“惟爵其实”,将爵位赐予有实际功劳的人。纳粟和军功一样,也是对于国家的实际贡献,纳粟而赐爵合乎“惟爵其实”的原则。纳粟赐爵对于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也有好处,《商君书·靳令篇》曾经言及此事,谓“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显然这与商鞅一派法家积极主张的“农战”政策是完全一致的。秦始皇四年(前243年)秦国曾经下令“百姓内(纳)粟千石,拜爵一级”(47),可以确切证明,纳粟而赐爵之事曾为当时实际上所执行。除了纳粟之外,为了某种特殊的需要而取得民众支持的时候,也有赐爵的情况出现。秦昭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秦将任左更之职的名错者“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48),这是通过赐爵让民众迁徙的一例。战国后期秦、赵长平鏖战的时候,秦昭王“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49),这是通过普遍赐爵以扩大兵源的一例。
    关于爵制的重要意义,战国时期的人认识得十分清楚。《商君书·错法篇》曾谓“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爵禄者兵之实也。是故人君之出爵禄也,道明。道明则国日强;道幽则国日削。故爵禄之所道,存亡之机也”,将爵禄视为国家存亡的关键。《礼记·缁衣篇》谓“政之不行也,教之不成也,爵禄不足劝也,刑罚不足耻也。故上不可以亵刑而轻爵”,将爵位看得异常重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制度可以比较普遍地加强国家君主与广大臣民的联系。如果说西周春秋时期君主的“赐命”凝聚了广大的贵族阶层,那么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则调动了广大民众的积极性。这两者虽然都是统治者所采取的重要统治手段,但其着眼点则不尽一致。从“赐命”到“赐爵”,并不仅仅是赏赐办法变化的表现,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在政治舞台上普通民众地位的加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