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还政成王说质疑(3)
历代经学家们用以作为武王传位周公的证据,无非是根据下面一段话: “王曰:‘旦!予克致天之明命,定天保,依天室。……我维显服,及德之方明。’叔旦泣涕于常(裳),悲不能对。……王曰:‘旦!汝维朕达弟,予有使汝,汝播食不遑暇食,矧其有乃室。今维天使予,维二神授朕灵期。予未致于休,予近怀于朕室。汝维幼子,大有知。……乃今我兄弟相后,我筮龟其何所即令(命),用建庶建。’叔旦恐,泣涕共(拱)手。”(《逸周书·度邑》)庄述祖《尚书记》:“王者欲有所为,必奉天之明命,即龟、筮以稽之。今周公继文、武之业,天意已明,不必更即命于筮、龟也。” 按顾颉刚先生的解释,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武王受到二神的启示,知道自己的死期(“灵期”)将到,顾念国家(“乃室”〔侯国〕和“朕室”〔王国〕)初造,愿意“兄弟相后”,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智的叔旦,并说这事可以当面决定,不须占卜,可是叔旦只有泣涕沾裳,拱手不肯接受。于是顾颉刚先生据此断定:周公是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12)]对这一点,我表示不敢苟同。 (1)据顾先生考证,这篇记载未必真出周初,而只能“至少在周代曾有这个传说。”既然是传说,就存在着真假二种可能性,如何能断定其为真的呢? (2)传位是一件大事,按理说应在众人面前宣布,此处却为什么只对周公一个人讲呢? (3)即使退一步讲,这个传说是真的,武王的确对周公讲过这种话,又怎能知道武王的用意如何呢?又焉知武王用的不是后来三国时刘备托孤的手法呢? (4)在同一本《逸周书》里,其《武儆》篇却说:“惟十有二祀,四月,王告梦。丙辰,……命诏周公旦立后嗣,属小子诵。”这里明明白白在说,武王在临死前确立由姬诵继位。二种说法同时存在,为什么宁愿只信前一种呢? 顾颉刚先生在这里解释说:武王得了不祥的梦,知道自己的病已不能好,就接受了周公的王位传子的建议,把儿子诵交给周公,立为嗣王。[(13)]我觉着,这种解释未免有些牵强附会,因为文中并未有周公提出此建议的字样,这样解释有把功劳往周公身上推的嫌疑,另外,若此建议真为周公所提,那不恰恰说明周公是个不折不扣的两面派么?在武王死前,大公无私地建议武王将王位传子,武王死后,却立即自践王位,把已成人的姬诵置于“世子”之位达七年之久,也正好证明了周公不是“大圣”。 (5)据《君奭》:“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表明武王曾明确提出让召公辅佐成王。可见,武王是打算传位姬诵的。 二、周公是被赶下台的 1.周公首先受到了管、蔡的攻击 《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克殷,……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殷是大国,周人长期隶属于殷。周灭殷后对于殷的遗民仍然不敢掉以轻心,一方面封武庚以安抚殷民,同时又封管蔡来监视殷民以及武庚,即使如此,武王仍忧心忡忡。《史记·周本纪》:“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终于“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也就是说在洛阳附近建立起一个军事据点,驻守重兵,以备镇压殷人。 由是可知,周知的殷人对于周统治集团来说,一直是个心腹之患,而武王能把监视殷民的重任交给管叔、蔡叔,正说明此二人并不是凡夫俗子,[(14)]而是深得武王信任和 赏识的。然而后来他们又为什么突然反叛了呢? 《尚书·金滕》:“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史记·鲁周公世家》:“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祚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从这里可以知道,管、蔡之所以反叛,主要是因为武王死后,周公摄政称王。如果周公摄政称王是顺理成章的事,管、蔡何至于要反叛呢?如果周初不是奉行父死子继制度的话,管、蔡为什么会散布“公将不利于孺子”的谣言呢?如果管、蔡的反叛无理的话,为什么一开始又会得到群弟的支持呢? 《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由此可知,管叔鲜为周公旦的哥哥,而且据上所述,也并非平庸之辈。当他在监守殷民的时候,却突然听说自己的弟弟利用辅政之便执政称王了。他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对于管、蔡起兵,《尚书·金滕》郑玄注曰:“殷法多兄亡弟立,三叔以周公大圣,又是武王之弟,有次立之势,今复秉国之权,恐其因即篡夺,遂生流言,不识大圣之度,谓其实有异心,非故诬之也。但启商共叛为罪重耳。”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