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先生在《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22)]中认为,战国时期原先的所谓世卿世禄早已崩溃,于是,墨家提出“尚贤”的主张。所说的“尚贤”,就是后来常说的“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所以尧禅舜,舜禅禹。先秦儒家不主张禅让。孟子、荀子都对禅让说不满。孟子的弟子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回答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荀子则说:“圣王在上,论德而定次,量才而授官。”他断定禅让是虚言,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 另外,西周的“共和”政治也是颇为有趣的,和周公摄政还政几乎是一模一样,两个说法究竟是谁在先,谁在后呢?恐怕有一个是原型,一个是改造。这还有待于新材料的发现才能弄清。不过,我怀疑这二者中间是有着一定联系的。 从战国到汉代,周公的故事变得越来越神化。但是在先秦诸子中除掉战国晚期的荀子、韩非子之外,几乎没有人提到过周公返政的事。所以,这种说法可能是后来出现的。最初很可能是出于为了巩固皇权。但到后来却起了相反的作用。王莽就恰恰是利用了周公摄政故事而移易汉祚;明初的燕王朱棣也曾“法周公辅成王”却铲除了“成王”。周公一次又一次成了篡位者们的“榜样”。 注释: ①(13)(14)顾颉刚《周公执政称王》,《文史》总23期。 ②《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③⑤⑥⑧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④廖平《经话》。 ⑦《史记·周本纪》。 ⑨张天恩先生《试论太王传位季历的目的和意义》持同一观点。见《宝鸡师范学院教学与科研》〔哲社版〕1984年第一期。 ⑩详《史记·周本纪》。 (11)《公羊传》庄三十二年“鲁一生、一及”。 (14)王冠英同志认为管叔平庸无能,所以武王传位给周公。值得商榷。原文详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1期《周初的王位纷争和周公制礼》一文。 (15)吴澄《书篡言》四。 (16)王夫之《尚书稗疏》下。 (17)马骕《绎史》二十二。 (18)(19)《尚书·大诰》。 (20)参考了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今古文尚书全译》。江灏、钱宗武译注,周秉钧审校。 (21)顾颉刚《三监及东方诸国的反周军事行动和周公的对策--周公东征史事考证之三》,《文史》总26期。 (22)《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一册。
(责任编辑:admin) |